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辞书参考 > 正文
编号:152519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月1日 中国传统文化网
上一页1 2
     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功能)分类。

    以病证分类的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脏腑分类亦系病证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证。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清代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病因分类亦属病证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如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张璐的《张氏医通》都有此项分类。

    以组成分类的上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群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以及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伸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类的方书。“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确切以组成分类的当首推明·施沛的《祖剂》。该书"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名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除按病因、病证列方外,另编一卷"祖方",选古方36首为主,附衍化方391首。这种分类方法对类方的研究较为有益,但不能推原所自,始末不清,例如以宋代《局方》的二陈汤为祖方,而将唐代《千金方》的温胆汤反作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