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正文
编号:183920
http://www.100md.com 2002年7月5日 中国医学论坛表
     冠脉痉挛是一种严重的多级冠脉收缩,狭义上是指心外膜冠脉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节段性冠脉收缩,伴有ST段抬高及一些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若不及时解痉,将导致心肌坏死。痉挛持续的时间,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持续时间很长或反复出现,冠脉高敏感性和高反应性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Bertran及Cipriano的研究均提示,冠脉痉挛不仅是变异性心绞痛的病因,也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重要病因之一。

    图 男性42岁患者,AMI(前壁),12小时,LADp100%闭塞,导丝穿过LAD病灶后,冠脉造影显示痉挛消失,TIMI3级血流,见清晰的血栓影(粗箭头),患者PCI前ICUS显像,b为近侧参考段冠脉(细箭头),有轻度内膜增厚,为严重血栓性病变导致严重狭窄,血管面积17.2 mm2, c为梗塞相关病灶,粥样病变为Ⅲ期,血管面积20.7 mm2,说明病变段冠脉呈PR,提示痉挛解除(LADp,m-前降支近中段)

    冠脉痉挛与AMI

    正常流动的血液很难形成血栓,除了血液中有抗凝因子外,机械冲击力可将少量形成的松散血栓冲散,所以必须有一种外力使血流流速迅速减低,才有可能形成完全性血栓闭塞,冠脉痉挛参与并可能维持AMI冠脉血栓性完全闭塞的发病过程。

    冠脉重塑与痉挛

    冠脉重塑主要表现为扩张性或正性重塑(PR)、或适应性重塑(AR )。冠脉痉挛处内膜增厚或形成较小的斑块,似应表现为PR,而实际以负性重塑(NR)为主和部分中间性重塑(IR)。病变处血管腔面积大于近侧参考段面积称为PR,小于远侧参考段面积为NR,界于二者之间的为IR。

    以较小斑块为主的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存在PR和NR,AMI时哪一类重塑为主, 报道不一。我们对65例AMI患者的梗塞相关血管(IRL)冠脉重塑分析后显示,PR 29例(44.6%), NR 36例(55.4%),两类重塑均以软斑为主(83.1%),其中Ⅴa+Ⅴb期病变最多见(图)。

    冠脉重塑的原因尚不清楚,对于PR的解释主要为冠脉为适应管壁斑块的增生,通过增加血流剪应力而促使冠脉代偿性扩张,以保留足够的残腔,本研究IRL的基础斑块多为较小斑块,因此,表现为PR可以理解;但大部分梗塞冠脉表现为NR,原因不明,推测NR可能与病灶局部冠脉收缩或冠脉痉挛有关。痉挛段冠脉斑块旋切后病理研究发现,痉挛冠脉斑块组织与PTCA后再狭窄斑块组织相似,说明冠脉痉挛与NR可能在发病机制上有相似之处。痉挛解除后,ACS时缺血相关冠脉内的较小斑块仍表现为PR,这反过来提示冠脉痉挛与NR发病机制有一致性。冠脉痉挛普遍存在于AMI过程中。我们观察到AMI时,部分患者冠脉痉挛持续存在或是冠脉处于一种冠脉平滑肌高敏感性、高反应性的激惹状态,此时向冠脉内推注生理盐水也可能激发冠脉痉挛。

    冠脉痉挛的病因尚不清楚,内皮舒张功能损害是其重要诱因之一,使冠脉舒张收缩平衡破坏,正常时轻度舒张的冠脉转以收缩为主。研究发现,NR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发生率明显高于PR组,在其他危险因素均衡可比的前提下,高血压病加剧了冠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损害,促使冠脉出现NR。因此,我们可以推测,AMI时较小斑块表现出的NR现象是冠脉痉挛或冠脉收缩的结果,因为AMI时内皮源性舒张功能损害明显重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因此, AMI时冠脉NR的发生率较不稳定心绞痛更高。而PR是冠脉痉挛解除后,小斑块正常表现出的重塑现象。因此,如果解痉充分,AMI患者梗塞冠脉可能更多表现为PR,由于存在下壁、后壁甚至右室梗,即使是前壁梗也不可能使所有AMI患者冠脉痉挛得以解除。所以,AMI时冠脉重塑既有NR,又有PR。

    冠脉重塑的原因尚不清楚,我们试用冠脉舒缩平衡损害基础上,冠脉倾向于以收缩为主的理论解释,AMI时的重塑现象只对观察到的较小斑块的重塑适用,而且仅适用于AMI时。严重钙化的病变以及慢性狭窄性病变,冠脉中层平滑肌明显损害,丧失了痉挛的基础,却表现为NR; 在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缺血冠脉解痉后(1000μg硝酸甘油),原痉挛部位基础粥样病变,属较小斑块,仍主要表现为NR,因此重塑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快速发展,对冠心病的检测也由以心电图为主,转向更准确的超声心动图检测和功能学评价(如痉挛激发试验或内皮功能检测及PET、冠脉血流、压力检测等),对冠心病也应进一步认识。

    我们在超声心动图及功能学异常的层次上定义冠心病为“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病变和(或)明确的功能学异常的心脏病”。这样认识冠心病有助于临床进行积极的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