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药现代化 > 正文
编号:198889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28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作者:郭澄 刘皋林 张统 等 来源:《中药材》2001,24(12):902

    中药现代化的出路在于创新,而切实提高中药基础研究是其前提和基础。其中中药药理研究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合理用药以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何谓中药药理研究

    中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药理”一词,在古代中医药书籍已出现,如宋代的《圣济经》中,就有“药理篇”,但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的作用,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用实验药理学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所谓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以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中药药理研究包括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炮制、中药药效、中药体内过程以及中药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2 中药药理研究发展概况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陈克恢从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碱,发现有拟交感神经作用。至七十年代初,在单味中药的药理研究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1985年王筠默编著《中药药理学》,标志中药药理学科正式形成。

    目前国内中药药理研究处于极活跃状态,仅1996年发表的中药药理研究报道就达1100余篇;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方面,注重应用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去探讨中药药效的作用机理,有关中药药性等基础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包括都分临床药学)较以往有明显的增多,更加体现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相对而言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少,研究较肤浅。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三年受理的情况来看,在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中,中药药理研究申请数明显偏多(约占中药学的60%左右),主要以抗炎免疫、抗肿瘤、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研究层次较深,不少已深入到基因表达调控水平。

    中药药理研究在单味中药特别是方剂(传统古方及经验方)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3 中药药理研究促进中药现代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中药药理研究中药效的评价,主要还是依靠整体实验而缺乏局部和微观的评价手段,评价指标随意性大,缺乏定量和客观标准数据,方法也不够规范,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程。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发展,象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和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方法和技术开始在中药药理研究中被采用。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细胞内微电极、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和核技术等已用于研究中药对动作电位、跨膜电位、离子通道、钙内流作用的影响。研究手段已从整体动物实验发展到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药理水平。

    1984年由日本科学家提出的体外实验方法——血清药理学开始在我国受到重现。动物经口服给药后,采集含药血清代替煎刑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实现了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的完美结合,尤其适合于中药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为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纪元。它的利用将有助于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有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其实验技术要考虑到实验动物的选择、灌胃次数和时间间隔、药物血清失活与否。用含药血清进行中药药理(效)作用的观察、研究,增加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从细胞水平上探讨中药的作用机理,但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尚需探讨、规范和完善。由于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的局限性,使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不可能与体内的同类细胞完全相同;生态条件的变迁必然带来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因此含药血清的中药药理研究方法不可能完全替代在体(整体)动物的中药药理试验方法。

    自1937年Teorell对药代动力学作出经典阐述以来,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与此同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药研究也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药代动力学与中药药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正在形成。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量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内容从药代动力学方面考虑是要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以及某些中医药传统理论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如中药归经理论、中医药时辰学说与药动学研究;从中药药理学角设探讨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有:中药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中药活性组分药动学研究,中药单、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

    4 中药药理研究对中药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4.1 中药药理研究的矛盾性 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即学术指导思想的现代化。中药药理研究不是简单的“中药”和“药理”组合,中药药理研究应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前提,以避免中药的西化问题。中药的使用是在中医理论的措导下进行的,而中医理论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这使中药也陷于同样的境地,即一方面对于疾病临床疗效肯定,一方面又缺乏有力的科学数据来证明,而使其使用多限于经验。中药具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性能和清热、温里、补气等功效,用于治疗病人整体的证;西药有明确的化学成分,其构型和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功效,用于治疗病体局部的症。而目前所进行的所谓中药药理研究实质上相当部分是照搬了现代西药药理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中药药理研究应该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传统的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的认识上有所突破。中药药理研究在指导思想和技术手段必须要在新思路、新突破。

    通过中药药理研究要有重点地逐项揭示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实质。从临床实践出发,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方剂,从研究方法上应以整体研究为主,建立大量科学合理的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实验方法、观测指标及结果分析、判断标记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药特点的药理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药理学、复方药代动力学以及血清药物化学、中药复方化学的研究,同时积极发展中药的分子药理学、量子药理学、受体药理学,以及离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整体与高体试验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中西医药相结合,从多方面、多层次全面深入地阐明中药治疗作用。目前国内学者在中医“证”的实质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

    4.2 中药现代化的艰巨性 由于生存环境和研制费用的考虑,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接受天然药物的复方混台制剂作为治疗药,这些为“中药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但目前要真正在国际上形成中药热尚为时过早。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中药出口总额仅占世界中药贸易额的3%,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则占97%、这与中药质量不稳定,药效术语难于理解,尚不能符合国际医药市场的标准和要求有关;同时中医药理论自成体系,较难被各国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在这些方面要有所突破,需要做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当然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与学术水平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3 中药现代化与“一药两制” 中药药理研究与中药现代化都必须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立足点。但传统中医药理论不能“孤芳自赏”,中药必须走向世界,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目前各国医生及患者懂得中医药理论极少的情况下,过分坚持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原则才能认识和使用中药,无疑是将中药自绝于国际贸易大门之外。为此,李连达教授提出了“一药两制”的新概念,即中药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结果应有别于国内,可暂不强调这项原则,而尽量用现代医学术语来指导用药,使国外医生和患者能接受和使用中药,待条件成熟了,再实行“一药一制”,使国内外都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这也提示中药药理研究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切实做好研究成果的总结工作,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经验性和科学性得到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