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伤寒 > 经方研究文集
编号:77742
仲景三承气汤的临床运用及作用机理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医伤寒》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简称三承气汤)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为阳明腑实证所设,三方中均以大黄为君,虽然与之相配伍的药物的有所不同,但皆属苦寒泻下之剂。它们擅通胃结、救胃阴、承顺胃气下行、散结通腑,故名承气汤。只是作用有缓急,主治有侧重而已。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三承气汤运用的条文共有43条(除条文完全相同者外)。其中属阳明病者就达22条,其他条亦都与实热有关。后世医家在继承仲景学术思想的同时,把三承气汤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其临床运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述如下:

    一、 三承气汤的临床运用

    根据三承气汤散结通腑,消除痞满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各类急腹症属阳明腑实者;根据其攻下实热特点,临床上可用于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属阳明实热者;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三承气汤亦可用于肺炎、早期肺功能衰竭等症;根据上病下取理论,三承气汤还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等症。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 百拇医药
    1、急腹症 主要包括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系感染与胆石证以及腹部手术后。

    急性肠梗阻多由气滞血瘀,湿热壅遏中焦所致。可用大承气汤通腑攻下、因势利导、排除积滞以解除梗阻。临床上可加莱菔子、桃仁、赤芍、木香等口服或鼻饲或大承气汤直肠内静滴。椐全国协作组统计,12023例急性肠梗阻,攻下成功率65.25%;湖南协作组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234例,获效828例,大部分服1-4剂成功,24-48小时内解除梗阻。龙华医院用直肠内滴注大承气汤的方法治疗肠粘连、肠麻痹性肠梗阻41例,治疗有效率90%;莫式用大承气汤加木香、莱菔子、桃仁、赤芍口服或胃管灌入,治疗单纯性肠梗阻200例,痊愈167例,疗程1-3天。

    急性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早期多由于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临床上用大承气汤加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红藤、虎杖、丹参等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根据梁氏报导治疗急性阑尾炎150例,治愈147例,好转2例,效果优于抗生素组(1)。
, 百拇医药
    急性胰腺炎与中医心痛、结胸证相似,多由于实热、蛔虫燥结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韩氏用本方加黄芩、黄柏、柴胡治疗急性胰腺炎48例,结果全部治愈,大多数患者服药后1-2天即可缓解,尿淀粉酶于1-10天复常(2);曙光医院报导用本方为主治疗急性胰腺炎117例,治愈率高达98.6%;刘氏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90例,结果治愈19例,11例伴休克者,有10例度过休克关(3)。

    胆系感染与胆石症 本症类似伤寒论中少阳、阳明合病的结胸证。多与胆之疏泄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原则多立足于通。朱氏报导,用大承气汤加大柴胡汤口服,治疗胆系感染性疾病144例(急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31例,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47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2例,胆囊性并胰腺炎14例)。结果,140例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4例无效(中转手术)有效率97.2%;贝氏报导用大承气汤加小柴胡汤及茵陈汤化栽,治疗胆道感染、胆石症149例,结果治愈137例(4);汕头人民医院,以大承气汤加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231例,痊愈215例,治愈率93%。
, 百拇医药
    腹部手术后易发生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魏氏用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患者33例,结果证明其促进肠蠕动能效果良好,未出现任可并发症;湖北广济县人民医院研究证明,腹部手术后早期使用大承气汤可预防肠麻痹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王氏用大承气汤加味,浓煎200毫升,术后20-40小时保留灌肠,共39例,恢复胃功能效果良好(5)。

    2、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这一类疾病主要包括流脑、乙脑、肝炎、肠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菌痢及泌感、败血症等。此类疾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或是里热炽甚,耗伤津液所致。三承气汤攻下泄热,主要是对金元时期的攻下学说及明清时期温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下面就这方面的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闫氏用调味承气汤加味治疗流感132例,有效率81.3%(6);钟氏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主要是三承气汤及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治疗乙脑70例,其临床效果显著高于西药组。赖氏用大承气汤加板兰根配合西药治疗55例乙脑患者,治愈52例,与西药组相比,高热退后很少回升;杨氏用三承气为主的下法治疗肠伤寒62例,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少用下法者;周氏用大承气汤去川朴,加生地、麦冬等治疗77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患者,总有效率99.51%;王氏用调胃承气汤加玄参治疗急性菌痢33例,结果平均1.4天体温恢复正常,效果优于西药对照组4.6天。时氏用大承气汤加清热解毒药治疗中毒性菌痢共38例,全部治愈;陈氏用大承气汤加丹参、茵陈、金钱草配合西药治疗重症肝炎23例,症状全部得到明显改善(7)。
, 百拇医药
    此外,用三承气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全身败血症、结膜炎、口腔炎等均有获得良好疗效的临床报道。

    3、肺炎、早期肺功能衰竭及严重创伤引起的的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采取通腑护脏、釜底抽薪疗法,用三承气汤治疗肺系疾患。

    闫氏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20例,所有患者全部获愈,其中50%的病例在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肺部罗音及浊音6日消退者14例,占70%。

    刘氏用小承气汤加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32例,痊愈29例,总有效率97.85%(8)。

    刘氏用大承气汤治疗严重创伤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存活26例,有效率为86.7%(9);王氏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13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8例患者2-3天内体温下降,4例由高热转为平温(10)。
, 百拇医药
    4、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患者,多是由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所致,临床上可采用三承气汤配合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法同用,以达到通腑泄热,引血下行,气随血下,疏通瘀血,醒脑开窍目的。

    王氏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中风病158例,半月内基本痊愈39例,显效42例,有效49例,总有效率82.3%,显效率51.3%(11);仲氏报道用大承汤与礞石滚痰丸治疗脑出血5例,脑血栓形成12例,脑梗塞7例,总有效率87.5%(12);汤氏用大承气汤治疗脑卒中后大便不通者72例,疗效显著;神志昏迷者18例,有效10例(13)。

    5、其他

    临床上还有不少关于三承气汤报道,如大承气汤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4)、有机磷农药中毒(15)(16)、阳强(17)、耕牛宿草不转(18)、预防烧伤应激溃疡(19)、肾绞痛(20)等;小承气汤治疗顽固性呃逆(21)、术后胃肠功能紊乱(22)、咳嗽(23)、水肿(24)等;调胃承气汤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5)、晚期消化道肿瘤(26)、血栓性外痔(27)等,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 百拇医药
    二、 三承气汤的作用机理研究

    三承气汤均以大黄荡涤胃肠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且加枳、朴,而厚朴用量倍于大黄,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厚朴用量为大黄之半,其功轻下;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而大黄、芒硝并用,且以甘草与大黄同煎,其功缓下。三承气汤的功效主要在泻下实热,因此后世在研究三承气汤作用机理时主要是围绕其泻下功能开展的,不过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大承气汤的作用机制不限于此。下面就这面情况介绍如下:

    1、促进胃肠运动功能

    实验研究证明,三承气汤具有明显增强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使肠套叠还纳作用。

    用大承气汤对小鼠经口给药后10分钟,开始显示此作用,1小时达高峰。摘除双侧肾上腺及注入阿托品后,并不影响其推动作用;切断项部迷走N及注入阿托品后,并不影响本方增进小肠纵肌的收缩作用。对于肠管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梗阻,可恢复其肠蠕动。该实验说明本方增加肠蠕动作用不是由于本方被吸收后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所致,也不是通过肠壁发射器,而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肠壁所致。
, 百拇医药
    进一步研发现,从分子作用机制来看,大承气汤可以直接增加对豚鼠结肠平滑肌的兴奋性;从离子水平研究则发现,大承气汤抑制结肠平滑肌Ca+离子内流,有利于消除肠梗阻引起的平滑肌Ca+离子浓度增加。

    黄氏则研究发现,小承气汤能提高神经血管及平滑肌兴奋性,调整和促进胃肠道功能(28)。

    通过对三承气汤主药大黄研究发现,大黄可以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减少萄萄糖和水的吸收,增加肠内液体容积而间断地增加肠蠕动。

    2、对脏器血流变化的影响

    实验研究发现,三承气汤不仅能增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而且可以改善大脑皮层及肝、肾等多个脏器的血流变化。因此三承气汤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腹腔脏器病变,而且可以用脑血管意外、肺系疾患、肾绞痛等证。

    用狗作离体肠袢实验中观察到,经肠腔注入大承气汤,能显著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而且在增加血流量的同时,还能增加肠蠕动。
, http://www.100md.com
    通过生物微球技术测量腹膜炎时兔腹腔主要脏器血流变化及大承气汤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不仅具有增加胃肠血流作用,而且对其它脏器如肝、肺、肾、大脑皮层也具有增加血流的效果。李氏实验证明大承气汤治疗组肾脏血流量是腹膜炎组血流量的四倍。用大承气汤治疗由静脉注入油酸制成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家兔模型,则发现该方能加快肺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起到改善肺组织病变,提高肺的通换气功能。

    血液供应的改善是一切机能改善的基础,它可以增加肠壁和其它脏器以及大脑皮层的血氧供应,有利于腹腔内及大脑皮层渗出物的吸收,以利炎症消散,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善炎症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变肠道细菌状态,促进腐败物分解排除,预防肠源性感染及由此引起的其它脏器损害。

    3、对血管通透性影响

    实验研究证明大承气汤通过抑制透明质酸酶,而防止联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粘合质中所含透明质酸酶解聚,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物渗出,降低炎症的病灶扩散。
, 百拇医药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肽是所有胃肠活动的抑制因子。肠梗阻和急性腹腹炎时,门静脉血中VIP(血管活性肽)升高,导致肠壁充血、水肿及肠腔渗液增加等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肠梗阻家兔VIP及大承气汤对它影响,表明该方对病理状态下的VIP水平表现为双向调节作用。另外在观察了大承气汤对家兔实验性肠梗阻血浆Na+水平的影响后,也得出该方抑制毛细血管早期通透性,减少内毒素吸收,改善微循环,增加腹腔脏器及肠壁组织的血容量,减轻肠梗阻组织的缺血、缺氧的功效。

    4、抗菌作用

    实验研究证明大承气汤对多种G+、G-及厌氧菌有抗菌效应。体外实验表明,大承气汤对金萄萄菌、绿脓杆菌及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多种肠道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胡氏用给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变形感菌的方法,制成细菌性腹膜炎的模型,用不同浓度的大承气汤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各浓度的大承气汤并不能完全有效防止菌血症的发生,(可能与腹腔一次性注射细菌,迅速造成腹膜炎有关),但用药后小鼠成活率显著增高,表明大承气汤能减轻菌血症的严重程度或帮助小鼠度过菌血症期,恢复健康,具有良好的体内保护作用(29)。
, http://www.100md.com
    5、抗内毒素作用

    现在内毒素血症已被公认为多种危重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肠源性内毒素的转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中药清热解毒方剂的抗内毒素作用,但却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随着通里攻下法的深入,大承气汤对内毒素血症的预防和控制得到肯定。

    黄氏进行了以大承气汤为主防治急性胰腺炎肠道内毒素吸收的临床报道,结果发现急性胰腺炎时有肠道内毒素吸收,以重症胰腺炎最为明显,并且与肺肾损害呈正相关。大承气汤通过减少肠道内毒素的吸收,阻断了始动病因(内毒素血症),从而抑制或减轻了发病后的链锁反应,减轻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和多功能障碍综合征。田氏则研究发现大承气汤不仅能明显复转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血流的减少,有利于肝微循环障碍的改变,同时也对肺、肾损害具有明显保护作用(30)。

    大承气汤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机理可能为:一是减少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通过攻下作用,使大量细菌和内毒素随肠内容物排除体外,缩小了肠内毒素池,同时它又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和代谢,减少内素的产生和吸收;二是调动体内因素,促进内毒素灭活,这主要是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实现。另外,大承气汤直接拮抗血液中的内毒素及它对脏器的保护作用也是其作用机理之一。近年来也发现大承气汤对内毒素介导的免疫细胞因子有影响,如它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的水平。
, 百拇医药
    6、抗自由基损伤

    文献报道自由基代谢紊乱及由此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过程加重可能是内毒素造成广泛组织细胞损害的重要机理之一。

    郭氏用内毒素所致家兔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作为DIC模型,检测肝线粒体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结果表明大承气汤能够拮抗内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损害,保护细胞器(31)。

    三、 三承气汤研究中应注意事项

    三承气汤属苦寒之品,直折炎热下行,以下为清,起釜底抽薪作用,又能开门祛邪,直接驱逐多种毒邪外出,快速改善其导致的病理变化。又使火得降,热得泄,津液得存,热病得解,临床应用广泛。其作用机理可涉及增加胃肠运动、改善血液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菌、抗内毒素、抗自由基等多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禁忌证及其用量,因为三承所汤具有苦寒泻下属性,容易损伤正气。
, http://www.100md.com
    在治疗急腹症及其它危重病情时,根据需要,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冶疗,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其临床应用与作用机理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些机理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梁修万.新中医 1985;(11):22

    (2) 韩惠兰.中医杂志1985;(2):24

    (3) 刘涛.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9):557

    (4) 贝润浦. 辽宁中医杂志1980;(3):1

    (5) 王荣根.浙江中医杂志1980;(3):113

, 百拇医药     (6) 闫田玉.中医杂志1980;21(10):772

    (7) 陈孔京.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15

    (8) 刘秀英.陕西中医药1996;17(4):152

    (9) 刘福成.河北中医1994;(5):2

    (10)王宝恩.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65

    (11)王永炎,等.中国医药学报1986;1(2):22

    (12)仲玉英.四川中医;1995;(2):20

    (13)汤宗明.辽宁中医杂志1985;(3):8

    (14)王尧,等.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6;3(10):436-438
, 百拇医药
    (15)肖炳才.山西中医1997;13(2):24

    (16)宋明星,等.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5;2(3):115-116

    (17)许建.湖南中医杂志1995;11(3):9

    (18)王建武.中兽医学杂志1997;2(1):15

    (19)徐昌政,等.实用医杂志1997;13(5):345

    (20)刘国栋.湖南中医杂志1997;13(2):25

    (21)王子文,等.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7(2):84

    (22)黄宝安.陕西中医函授1999;(1):31-32
, 百拇医药
    (23)张传鹏,等.湖北中医杂志1998;20(5):7

    (24)曾运雄.湖南杂志1998;14(4):47

    (25)姚群元.中西医结合实作临床急救1997;4(7):292

    (26)陈玉.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4):197-198

    (27)端玉清.北京中医1999;18(2):11

    (28)黄宝安.陕西中医函授1999;(1):31

    (29)胡萍,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5(1):7-9

    (30)田在善,等.天津中医1998;15(1):34-37

    (31)郭春花,等.长治医学院学报1998,12(2):99-100, 百拇医药(广州中医药大学 熊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