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
编号:53325
痢疾滞下
http://www.100md.com 华人网.国医堂
     痢疾,古称滞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病因】多因湿热内浸,或贪凉饮冷,恣食瓜果,胃肠受伤,或误食带有秽毒不洁食物,毒滞肠中,蕴结不解,导致肠道气血受伤而遂发本病。尤其在夏秋季节,加之平素肠胃不健,抵御病邪之功能降低时,发病尤多。

    【症状】腹痛、便滞、里急后重,或便带脓血,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又分为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疫,噤口痢,休息痢,虚寒痢等。前二者为急性,后3种多为慢性。

    【疗法】 取穴方一 神阙周围1厘米上、下、左、右各1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上述部位(4穴)点刺出血,然后以神阙穴为中心拔火罐15-20分钟。每日1次。
, 百拇医药
    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效果:治疗45例,经1-4次治疗,全部治愈。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3)1985年。根据家传经验,亦常用此法(但系以肚脐四周围刺放血后拔罐)治疗,也收到了满意疗效。

    取穴方二 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痢,配曲池、上巨虚;寒湿痢,配中脘、气海;疫毒痢,配委中、十二井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休息痢,配脾俞、胃俞。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湿热痢和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休息痢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效佳。
, 百拇医药
    附记:高渌纹经验。

    取穴方三 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久病气虚配关元、腰俞、会阳。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速刺速提,留针20分钟。针后拔火罐15-20分钟。湿热痢与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慢性久痢可用拔罐后加隔盐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痢疾。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四 分2组,一为上 :手三里、足三里、行间;二为次 :中膂俞、合谷、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作中刺激,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如肛周围糜烂加外用药。
, http://www.100md.com
    主治:痢疾(直肠炎)。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一定的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五 分3线,一为三焦俞、脾俞、肝俞;二为足三里、大肠俞、胃俞;三为天枢、中脘、气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20分钟。急性菌痢每日1次,慢性菌痢隔日1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

    效果:屡用多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六 神阙、脊椎两侧压痛点。
, 百拇医药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神阙周围1厘米处围刺放血,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在脊椎两侧压痛点上用三棱针或刀片平行轻划两条2厘米长的纵行切痕,以不见血为度。在神阙穴拔罐15分钟。再在脊椎两侧压痛点切口处用闪罐法拔15-20下,取罐再拔,留罐15分钟。隔日或3日治疗1次。

    主治:痢疾。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即可见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七

    主穴,足三里、中脘、三焦俞、天枢、气海;配穴,内庭、公孙、十二井穴。

    方法:按证施术。湿热痢与疫毒痢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严重者加用配穴点刺放血(不拔罐);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单纯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 百拇医药
    主治:痢疾。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

    附记:常配用贴敷疗法,如湿热痢用苦参、白头翁各等分,或大黄、木香各等分,共研细末,用食醋调敷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吴茱萸30克,广木香15克,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敷肚脐、涌泉穴(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疗效更佳。

    取穴方八 天枢、大巨、中极、止泻、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30分钟。每日1次。

    主治:痢疾。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L > 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