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疾病百科 > 疾病知识
编号:61213
高热惊厥小儿Highfeverconvulsionchildren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网
     中医病名

    急惊风。

    定义及释义

    高热惊厥,或称热性惊厥,系指在小儿脑发育的某一特定时期,由于发热而诱发的惊厥性疾患。临床特征是在发热性疾病的早期,体温骤升阶段发生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8.5~39℃以上,发作前后一般状况良好,除原发病表现外无其他异常。

    病 因

    中医病因

    本病以外感时邪为其外因,神气怯弱、素蕴肝热为其内因。

    西医病因

    高热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本病有明显遗传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年龄相关的不完全外显性及表现度。根据发病年龄特点,估计本病外显性开始出现于6个月左右,1.5~2岁时最明显,以后渐下降,至4岁以后降至低谷。遗传决定的惊厥倾向,于某一特定年龄阶段,在感染等所致发热的诱发下得以表达,即出现临床上的高热惊厥。
, http://www.100md.com
    流行病学

    以6个月~3岁为好发年龄。在5岁以下小儿中,约2~3%患过高热惊厥。男孩多于女孩,二者之比约为1.5:1。

    病机探微

    病机要点为邪袭人体,蕴而化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或肝风内动,或邪陷心包。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经。病情一般属热属实。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本病症状因病因不同,受邪深浅不一,而有轻重之分,但总不外热、痰、惊、风四证。临证要点在于审时度势,详辨四证之中孰重孰轻,区分主次,以对因施治。临床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候类型。
, 百拇医药
    1.外感风邪

    主证:起病急骤,证见发热,烦躁,头痛,神昏惊厥,伴流涕、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见于冬春季,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邪郁卫表,故见发热。风邪上扰,故见头痛。风热之邪客于肺卫,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流涕。热极生风,故见烦躁,神昏,惊厥。

    2.外感暑邪

    主证:壮热多汗,烦躁或嗜睡,头痛项强,四肢抽掣,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分析:本证多见于夏季,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邪热炽盛,郁蒸于外,故见壮热多汗。邪扰清阳,故见头痛。热盛生风,肝风内动,故见项强,四肢抽掣。邪陷心包,心神被蒙,故见烦躁或嗜睡。

    3.痰食惊风
, 百拇医药
    主证:先见纳呆,呕吐,腹痛腹胀,便秘,继见发热,神志昏迷,喉中痰鸣,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分析:本证由饮食不节或不洁,郁结肠胃,痰热内伏而成。食郁不化,胃肠气机不利,故见呕吐、腹胀、便秘。痰热内蕴,故见发热。痰热上壅,蒙闭心包,引动肝风,故见喉中痰鸣,抽搐,神昏。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一、典型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

    1.最低标准

    (1)首次发病年龄在4个月至3岁,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6~7岁。

    (2)发热在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
, 百拇医药
    (3)惊厥呈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

    (4)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

    (5)可伴随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

    2.辅助标准

    (1)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

    (2)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

    (3)体格和智力发育史正常。

    (4)有遗传倾向。

    二、不应诊断为高热惊厥的情况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惊厥。
, 百拇医药
    2.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病变、脑水肿、癫痫发作)伴发热、惊厥者。

    3.严重的全身性生化代谢紊乱,如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缺乏 (或依赖)症、中毒等伴惊厥。

    4.明显的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或神经皮肤综合征 (如结节性硬化)、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苯酮尿症和神经节脑苷脂病等)时的惊厥。

    5.新生儿时期惊厥。应进一步详查病因。

    三、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高热惊厥诊断标准第1(3)项除外,且有反复或连续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在此期间意识不恢复。

    *:并非每个患儿均需进行脑电图或脑脊液检查。
, 百拇医药
    (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中华儿科杂志1984;22(2):101)

    症 状:1.典型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6岁,好发于6个月至3、4岁。惊厥发生于发热

    早期,一般在6~12小时以内,惊厥时体温在38.5~39℃以上。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性阵

    挛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内。发作前后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一次发热性疾

    病过程中通常只发作1次。

    2.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之3个月或大于6岁,惊厥发生于发热24小时以后,发作

    时体温低于38~38.5℃,惊厥类型为限局性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0~15分钟,或反复发作。
, 百拇医药
    3.高热惊厥持续状态:惊厥持续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持续超过30分钟。是本病的危重表现。

    实验室诊断:多无特殊发现。如原发病为细菌感染或惊厥持续时间较长,则可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伴核左移。长时间惊厥可引起一过性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由于惊厥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血电解质测定可见低钠血症。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选作脑电图、脑CT、脑血管造影,或某些遗传代谢病的筛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易发生惊厥及发热。但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之后,以2~3天最多见,易反复发作。惊厥前多已有明显神经精神异常,如眼神呆滞、烦躁、萎靡、意识障碍、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等,惊厥后上述表现进一步加重。脑脊液多有明显异常。

    2.急性脑病:常见的有中毒性菌痢、重症肺炎合并的中毒性脑病及Reye综合征等。常出现惊厥,且多伴有发热。但脑水肿及颅压增高较为明显,惊厥常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惊厥前后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精神异常,有原发病的特征。
, 百拇医药
    3.急性代谢紊乱:低血钙、低血糖等也常致惊厥。但不伴发热。伴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应与高热惊厥鉴别,血生化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补钙或葡萄糖后可终止发作。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医治疗本病,以凉、以泻为总原则。凉以解热镇惊,泻以熄风涤痰。此外当知,其热有表里之分。风有内外之异,临证应细心辨明,分而治之。

    高热惊厥起病急骤,证属实热,治以清热、涤痰、镇惊、熄风为四大基本原则。其中又以清热为要,热去则风消,风散则不搐。此外尚可运用针刺、推拿等方法配合药物治疗,往往取得良效。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

    辨证选方

, http://www.100md.com     1.外感风邪

    治法:清热疏风,熄风镇惊。

    方药:银翘散合羚羊钩藤汤加减。银花、连翘、菊花各12g,钩藤、茯神、生石决明各10g,薄荷、竹茹各6g。高热不退加生石膏、栀子;抽搐重加防风、僵蚕;烦躁谵妄加琥珀粉、菖蒲。

    2.外感暑邪

    治法:清热祛暑,开窍镇惊。

    方药:新加香薷饮合白虎汤加减。生石膏20g,香薷、佩兰、连翘各12g,知母、厚朴、钩藤各10g,赤芍、丹皮、竹叶各6g。高热,抽搐不止加僵蚕、羚羊角粉;嗜睡昏迷加远志、菖蒲;暑热挟湿者加天竺黄、冬瓜仁、薏苡仁。

    3.痰食惊风

    治法:消食导滞,涤痰镇惊。
, 百拇医药
    方药:保和丸加减。茯苓、连翘各12g,陈皮、莱菔子、远志各10g,半夏、山楂、僵蚕各6g。痰涎壅盛加胆南星、川贝;纳呆便秘加神曲、枳实;神昏抽搐加菖蒲、钩藤。

    中药:

    成药

    1.琥珀抱龙丸:具有镇心安神,豁痰止痉,健脾和胃之功效。适用于本病属内热食滞,暴

    受惊吓者。1~3岁每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每日2次。

    2.回生救急散:功能清热化痰,镇惊定搐。适用于本病属外感风寒,内有痰热,引动肝

    风者。0.5~1岁每服0.3g,1岁以上每服0.6g,日服2~3次。

    3.牛黄镇惊丸:功能清热熄风,涤痰开窍,镇惊安神。适用于本病属痰热化火,引动肝
, 百拇医药
    风者。0.5~1岁每服1/2丸,1岁以上每服1丸,日服1~3次。

    4.小儿至宝锭:具有清热解表,消食化滞,化痰熄风之功效。适于本病属外感痰热惊风

    者。0.5~1岁每服1/2丸,1岁以上每服1丸,口服2~3次。

    5.小儿清热灵:功能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利咽镇惊。适用于本病属内热感邪,化火生

    风者。3岁以下每服1片,3~6岁每服2片,6岁以上每服3片,每日3次。

    专方验方

    1.防惊汤:蝉衣6g,钩藤8g,甘草8g,珍珠母10g,炒枣仁10g,栀子4g,黄连3g,防风3g,杭白芍8g,青黛3g。水煎服。第1周每日1剂,第2、3、4周隔日1剂,共服4周。用于本病热退风止后之善后调理。
, http://www.100md.com
    2.急惊风验方:生石膏50g,代赭石25g,朱砂23g,巴豆霜2g。上药共研极细末,1岁以内每服0.2g,1~3岁每服0.3g,3~5岁每服0.5g。日服3次。适用于本病属痰热内盛者。

    3.截惊丸:龙胆草、防风、青黛、钩藤、黄连、牛黄、甘草、朱砂 (水飞)各10g,薄荷5g,麝香1g。炒后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恫子大,每次1~2丸。适用于发热惊风,烦躁不安者。

    4.安神镇惊丸:天竺黄 (另研)、人参、茯神、姜南星各25g,炒枣仁、麦冬、当归、生地、炒赤芍各15g,薄荷、木通、黄连 (姜炒)、炒山栀、辰砂,牛黄、煅龙骨各10g,青黛(另研)5g。共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下,每次3~5丸,日服2~3次。为惊退后调理之剂。

    针灸:

    1.体针:取穴人中、大椎、合谷、曲池、印堂、太阳、十宣。印堂、太阳、十宣以三棱针放血,其余穴位以毫针行泻法,不留针。用于高热惊厥,功能镇惊止痉。
, http://www.100md.com
    2.耳针:取穴皮质下、枕、心、肝、神门、内分泌。选2~3穴,毫针中强度刺激,持续捻转5~10分钟后出针。用于发热惊风,有醒脑安神之功。

    推拿、按摩:

    掐人中、十王、老龙、精宁、威灵、揉百会、太阳、捣小天心、清心、清肝、拿肩井、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热重者加清肺、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痰食惊风者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运内八卦等手法。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及时控制惊厥发作及降温尤为重要。

    一、控制惊厥发作

    1.安定:每次0.3~0.5mg/kg,缓慢静脉注射。该药控制惊厥迅速、疗效肯定,应首选。
, 百拇医药
    2.苯巴比妥钠:每次8~10mg/kg,肌肉或静脉缓慢注射。该药起效较慢,一般用于惊厥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3.如惊厥持续不止,或已持续30分钟以上呈惊厥持续状态时,应选用以下方法。

    (1)重复静脉注射安定1次。

    (2)氯硝西泮:每次0.02~0.06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于6~8小时重复给药1次。

    (3)副醛:每次0.1~0.2ml/kg,肌肉注射,4岁以上小儿可稀释为5%溶液静脉慢注。

    (4)苯妥英钠:首剂给予负荷量,每次15~20mg/kg,释稀于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50~100ml中,于20~3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12~24小时后可酌情给予维持剂量,每日5~10mg/kg,分1~2次缓慢静脉注射,具体方法同前。该药具有疗效迅速、肯定、不抑制呼吸及意识等特点,便于观察病情变化。近年来应用较多。
, 百拇医药
    二、降温

    由于高热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故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降愠。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或物理降温。

    三、其他治疗

    1.疑有脑水肿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每次0.3~0.5mg/kg,或给予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每次2.5~5ml/kg,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必要时4~6小时后可以重复。

    2.疑有低血糖时可静脉补充葡萄糖。

    3.惊厥发作时应使患儿侧卧以免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及吸痰。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4.惊厥持续时间长,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适量给予碱性液。

    5.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 百拇医药
    其他治疗

    1.高热惊厥起病急骤,系危重症。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以避免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西药疗效快,作用较稳定,故目前抢救仍以西药为主,同时可配合针刺治疗。西医抢救一般包括降温,保护心脏功能以及给予镇静剂等。镇静剂通常选用苯巴比妥钠、安定、10%水合氯醛、氯丙嗪等。针刺则选择人中、太阳、印堂、百会、合谷、涌泉等。

    2.在用西药降温同时,可加用中药羚羊角粉口服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不仅能协助西药迅速降温,保护神经系统,且能镇惊安神,有防止再度惊厥的作用。

    3.在抽止后的病因治疗中,中西药合用常可提高疗效。如有感染者,在使用抗菌素同时,应加用中药银花、连翘、青黛、板蓝根等,这些药均已被证实有抗茵效果。另因西药镇静剂不宜过多及连续使用,故抽止后应视病情予口服中药,以保护神经系统,减少病情复发,且无镇静剂蓄积中毒,过度抑制之弊端。一般给予镇惊安神之品,常用药有茯神、杭白芍、钩藤、菖蒲、远志、酸枣仁等。

    历史考证

    历代医家对惊风一证颇为重视,故论述较多。如《古今医鉴》中指出:“夫小儿有热……搐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其中所说 “八候”,已成为后世证候分类之轨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