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外科) > 胸部外科
编号:96614
第三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适应症和方法
http://www.100md.com 《胸部外科》

第三节 常见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适应症和方法

一、心包疾病

(一)急性化脓性心包炎

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是一种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心包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抗菌素广泛应用,发病率明显降低。

1.病因及致病菌:可由外伤所致心包直接污染发病。平时所见多为继发于皮肤、软组织、骨髓等急性感染所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亦有部分继发于膈下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常见。

2.病理:病变早期为心包充血、水肿、大量白血球浸润、纤维素沉积,可侵犯心肌引起心肌表面化脓性炎症。心包内渗出液含多形核白血球,呈米渣汁或脓血样,渗出多且速度快时,可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在急性发病期治疗得当,可炎症消退而愈,否则病情迁延可转为慢性心包炎。

3.临床表现及体征:患者多为幼儿或青少年。起病多有发冷、发热、多汗、周身倦怠、食欲减退及贫血等全身感染征象,可有不同程度心慌、气短、咳嗽、不能平卧及胸骨后疼痛不适。

体格检查,早期心前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随心包内渗液增加,心界扩大,心尖搏动消失,心音遥远,脉压变窄,心率加快,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4.有关诊断检查:

X线:表现心包积液征,心影呈烧瓶样,心缘各孤消失,心脏搏动减弱等。

心电图:各导联呈现QRS波群低电压,标准肢体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

超声心动图:心包腔内大量液体反射波。

心包穿刺:抽出有脓性液体即可诊断,穿刺物送涂片和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

5.治疗:

(1)全身治疗:静脉给足量有效抗菌素行抗菌治疗。同时加强全身支持,少量多次输新鲜血,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物理降温。

(2)心包穿刺术:适用于病变早期,渗出液尚稀薄时的排脓和心包腔内注入抗菌素。穿刺视积液多少,可选用剑突下入路或胸骨旁入路。每次排脓并注入抗菌素。为了安全,穿刺可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即穿刺针连到胸前导联探查电极上,针尖触及心肌时,心电图即出现反向QRS波群,有条件时,亦可在超声监测下进行。

(3)心包切开引流术:适用于经反复心包穿刺治疗而病情无明显改善的患者。操作可在局麻下切除左侧第五或第六肋软骨,结扎切断乳内动脉,经肋软骨床切开心包,清除心包内脓液后,用温盐水冲洗。心包切缘缝于胸壁切口,心包内可放橡皮片引流。术后每日换药时可用温盐水冲洗并置入抗菌素。

(4)心包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久病,已发展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

(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慢性炎症所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舒张、收缩受限,心功能减退,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1.病因及病理: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多数由结核性心包炎所致。急性化脓性心包炎迁延不愈而成者约占10%,其他亦可由风湿、创伤、纵隔放疗等引起,占极少数。

病理改变发生在心包壁层和脏层,随病变发展,心包之间粘连,增厚,甚至钙化。普遍增厚的心包束缚心脏。在腔静脉入口处可形成狭窄环,造成严重梗阻,在房室沟形成重度缩窄,使患者产生类似房室瓣狭窄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心脏活动受限,心肌早期发生废用性萎缩,晚期可发生心肌纤维化。由于心脏舒张明显受限,充盈量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舒张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限,静脉压升高,全身各脏器淤血,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胸水等征象。

2.临床表现:结核性心包炎可在急性期后3~6个月出现症状。常见的有疲乏、气短、尿少、腹胀、食欲减退、腹水、肝大乃致全身水肿者,呼吸困难加重。

3.体格检查:缩窄较重者,多呈慢性病容,颈部浅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率快,心音弱,脉搏细而有奇脉。腹部膨隆,呈蛙腹状,肝脏肿大,肝颈征阳性。血压处于低水平,脉压差变窄。中心静脉压升高可达20cmH2O以上。

4.辅助检查:

X线:心影正常或轻度扩大,左右心缘变直,上腔静脉影增宽,心脏搏动减弱,可有心包钙化或胸腔积液征。

心电图:各导联QRS波群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部分病人可见心房纤颤。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包增厚、粘连、积液和钙化、心房扩大,心室缩小,心功能减退。

右心导管检查:心排血量低于正常。心腔各部位压力普遍升高,肺毛细压亦升高,右室舒张压升高明显,舒张早期低垂,晚期升高。

5.鉴别诊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多不难诊断,但常需注意与心肌病、肝硬化、瓣膜病所致心衰等鉴别。

6.外科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一旦确定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应根据病人情况作好准备工作。如限制钠盐、适当应用利尿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小量输血或血浆、结核性病人抗痨治疗,以及适量排除胸水腹水等。

手术经路常采用纵劈胸骨入路或左前外剖胸切口。心室前方增厚心包上作小切口,接近心肌时需小心,至心包壁、脏层之间时,可见心脏收缩时心肌向外稍膨出,沿壁、脏二层之间向上下及两侧分离,分离顺序为先左室、再右室流出道,右心室本部,最后松解上、下腔静脉。心包切除范围两侧应达膈神经后,上至大动脉根部,下达膈面大部。分离过程中防损伤冠状动脉和心肌。

重症患者,手术死亡率较高,在死亡病例中约75%死于急性或亚急性心力衰竭,因此,术后严格根制容量,适当强心支持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部分。

二、先天性心脏病

(一)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适应胎儿时无肺呼吸情况下特殊循环状态。出生后动脉导管随肺血管阻力下降,流经血液减少而于15~20小时后功能性关闭,多数婴儿生后四周闭锁,退化为动脉导管韧带。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婴儿时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1.病理生理:由于主动脉压明显高于肺动脉压,主动脉内血流通过未闭动脉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即左心系统向右心系统分流(简称左向右分流),首先增加左心系统负担,左房左室扩大。随着长期左向右分流,特别是粗大导管大量分流的影响,肺血管由保护性痉挛至内膜增厚,甚至末稍肺小动脉闭锁,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加重,一旦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肺动脉内未氧合血通过动脉导管逆向流入主动脉内,临床上出现紫绀。动脉导管逆向分流的血液走向降主动脉以远,表现为口唇、上肢不紫绀,下肢紫绀,又称分离性紫绀。

2.临床表现:导管较小患儿多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导管较大者病儿平素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婴儿期即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左心功能衰竭。

3.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有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延伸到舒张期,听诊该部位有连续性机械性杂音,向左锁骨下窝传导。脉压差增宽,可有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和四肢动脉枪击音。

4.辅助检查:

心电图:分流量较小者可正常或左室高电压。分流量较大者可左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者可为双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X线: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影可有不同程度扩大,主动脉结增宽并有漏斗征。肺动脉段平直或膨隆。

B型超声:可见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有管状连接,多普勒看到有血液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右心导管:可见肺动脉水平血氧增高,并可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有时导管可自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造影:可见降主动脉显影时肺动脉同时显影,并可见动脉导管。

5.鉴别诊断: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衰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治疗:

手术适应征:年龄在1岁以上确诊后可行手术治疗,最合适的手术年龄为6岁以内。伴有细菌性心内膜炎,须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后3个月,施行手术为宜。药物不能控制感染者应及时手术。

手术禁忌征:①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伴有右向左分流者;②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而未闭动脉导管起着代偿作用,如法乐氏四联症等,在根治手术前不能单独闭合导管。

手术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右侧卧位,经左侧第四肋间后外切口进胸。在肺动脉部位可扪到细震颤即可确诊。沿降主动脉长轴切开纵隔胸膜。将纵隔胸膜推向肺动脉侧游离导管上、下端,应注意左喉返神经的行径,以免误伤。若导管短粗或伴肺动脉高压者,应在导管上、下缘的降主动脉套以线绳,以便必要时阻闭降主动脉以控制意外出血。

导管处理方法:①结扎法:本法简便易行,适用于较细的导管;②切断缝合法:适用于导管粗大伴肺动脉高压者,用结扎法不易完全闭合导管或可能割裂导管引起致命性大出血者。应在控制性降压后以无伤导管钳钳闭未闭动脉导管的主动脉和肺动脉端,采用边切边缝合(图5-21)。

图5-21 (甲)动脉导管末闭   (乙)游离动脉导管   (丙)动脉导管套线、结扎

并发症:

1. 导管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剥离导管时应非常小心,操作轻柔。在结扎或钳闭导管时,应控制性降压,以降低血管壁张力,一旦发生出血,术者应保持镇静,以手指或纱布压迫止血,游离导管上下缘降主动脉,并予以阻闭,缝合修补裂口。若出血迅锰,在压迫止血同时,迅速准备在体外循环深低温停搏下经主动脉切口修补裂口及闭合导管。

2. 左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是未闭动脉导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预防为主。游离导管时应注意左喉返神经行经。

(二)房间隔缺损: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前者居多数。后者心内畸形较为复杂,兹分述之。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

病理解剖: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根据缺损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卵圆孔型)、上腔型(静脉窦型)、下腔型和混合型(图5-22)。常伴有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房。缺损大小可相差显著,但通常直径在2~4cm。

图5-22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分型

1.正常房间隔 2.卵圆孔未闭 3.中央型 4.上腔型 5.下腔型 6.混合型

病理生理:由于正常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着压力阶差,左房的氧合血经缺损分流至右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患儿发育迟缓,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症状。氧合血进入肺循环后可引起肺小血管内膜增生及中层肥厚等病变,导致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升高,但其进程较缓慢,多出现在成人患者。

临床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疲劳是最常见的症状。但部分儿童可无明显症状。房性心律紊乱多见成年患者。若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向左分流者,出现紫绀。体征:胸骨左缘2、3肋间隙可听到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杂音由于增多的肺血流流经肺动脉瓣孔产生。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和分裂。

心电图:电轴右偏、右束枝传导阻滞或右室肥厚。

胸部X线:肺纹增多,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隆突,主动脉结较小。

超声心动图:右房、右室内经增大,肺动脉内径增宽。房间隔部分回声脱失。

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平均血氧含量高出上、下腔静脉平均血氧含量1.9容积%。肺动脉压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外科治疗:房间隔缺损诊断确立,心电图、胸片显示心脏有改变。右心导管检查肺血流量大于体循环流量1~1.5倍,即使患儿无明显症状也应手术治疗。

手术应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经纵劈胸骨正中切口,打开心包后,行心外探查有无左上腔静脉及异位肺静脉引流。缺损较小,四周有缘可直接缝合。缺损较大或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应用补片修补缺损并将异位引流的肺静开口隔入左房。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已取得良好疗效,术后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可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劳动。手术死亡率降至1%以下。我院自1959年6月至1980年12月连续手术治疗150例房间隔缺损,无手术死亡。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本病又称部分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发育缺陷听致。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型房间隔缺损,位在冠状静脉窦的前下方,缺损下缘邻近二尖瓣环,常伴有二尖瓣裂(图5-23)。

图5-23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1)单纯性原发孔缺损 (2)合并二尖瓣大瓣裂

临床表现:活动后感心悸、气短,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伴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早期可出现心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等症状。患儿发育迟缓。心脏扩大,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及心尖区可听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和分裂。

心电图:电轴右偏。P-R间期延呈I°房室传导阻滞。左、右心室肥厚。向量心电图在额面位呈逆钟向心电环。

胸部X线:肺纹增多,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明显者左心室亦增大。

右心导管检查:心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并可测定肺动脉压。

外科治疗

确定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应在体外循环下进行,首先修补二尖瓣裂。通常以带小垫片的涤沦线行间断缝合,使二尖瓣裂缘对合,以消除二尖瓣返流。然后以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由于缺损下缘邻近冠状静脉窦,在该处进针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房室结,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三)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产率在Abbott1000例尸检中占5.5%。通常可分为膜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和肌部缺损三类,以膜部缺损最多见。肌部缺损少见。

病理生理:室间隔缺损引起的左向右分流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及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当心室水平有相当量的左向右分流时,肺血流量增加,经肺静脉回至左房的血量亦增加,引起左房扩大及左房压升高,流经二尖瓣孔的血量增加,可产生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杂音。左室工作量增加,左室增大,左房压升高可导致肺间质充血,患儿易患肺部或上呼吸道感染。大量的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可引起肺小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中层肥厚。使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逐渐升高,右室压力亦随之增高,当左、右心室的压力趋于接近时,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渐变为左向右及右向左的双向分流,更甚者右向左分流为主,临床上出现紫绀,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 Syndrome),为手术禁忌。虽然此类患者仍要生存多年,但最终死于缺氧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小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可无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伴大量左向右分流者,在婴儿时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到儿童期出现体力活动后心悸、气促。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中央型紫绀及肝、脾肿大等右心衰竭征象。

体格检查:患儿心前区可隆起,甚至出现鸡胸畸形。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扪及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听到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分裂,后者在吸气时尤为明显。大量左向右分流者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杂音。若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量逐渐减少时,收缩期杂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肺动脉瓣区第2音可明显增强,有时可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心电图:心电图改变与缺损分流量大小以及肺动脉压升高程度有关。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或电轴左偏。较大缺损呈现左心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双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胸部X线:小型缺损X线征可正常。较大缺损伴有大分流者,胸片示肺动脉段隆突,肺门血管影增粗,肺纹增多,左房左室扩大。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周围肺血管影可正常,但肺动脉段突出明显,左房左室不大而右室增大。

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并可确定缺损的大小及部位。

心导管:右心室水平血氧含量大于右房1容积%即示有室间隔缺损。并可测定肺动脉压,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症:小型缺损,心电图。X线正常,患儿无症状,不需手术治疗。较大室间隔缺损伴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者,确定诊断后即应手术治疗,因延迟手术可导致肺血管病变。大型室间隔缺损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只要无中央型紫绀及杵状指,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以左向右分流为主者应手术治疗,但手术死亡率高。

手术方法:手术应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对室间隔膜部及室上嵴下的缺损可经右房经路修补,缺损小而有纤维缘者可直接缝合。较大的缺损需用补片修补,缝合或修补缺损时,应注意避免损伤传导束及主动脉瓣。

(四)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的发生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多数病人伴有肺动脉漏斗部狭窄或漏斗部肌束肥厚。肺动脉瓣狭窄的病理解剖特征为三个瓣叶充分发育,瓣叶交界清楚,但互相融合形成幕状,使瓣口明显窄小。肺动脉瓣环可正常,少数病人瓣环小或发育不全。肺动脉主干呈狭窄后扩张?,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病 > 大骨节病(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