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更多 > 乌梅丸资料 > 正文
编号:11744214
_伤寒论_乌梅丸方证辨识.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187kb)。

    ?研究生答辩论文选登?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

    曲 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1995年级硕士研究生 250014

    导师 张桂珍

    摘要 总结了后世医家, 尤其是清代以来医家有关乌梅丸方证的理论分析及临床经验。指出乌

    梅丸寒热互济, 辛甘酸苦并用, 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 并非直接驱杀蛔虫。原方加入大量米饭、白蜜制为丸剂, 乃取“丸

    者缓也”之意, 说明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 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病的说法

    是错误的。笔者认为, 乌梅丸证症状上寒热并见, 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 其病机总为本虚标

    实, 以虚寒为本, 邪实为标。

    关键词 伤寒论 乌梅丸 蛔厥 方药分析 证治规律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222. 16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 主治

    蛔厥, 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尊崇仲景, 对乌梅

    丸的方义、功效阐释及临床应用囿于驱蛔、止

    利。清代以来, 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

    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

    治疗。现代临床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将

    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 并开展了乌梅丸的药理实验研

    究。然而, 传统认识仍束缚着对乌梅丸方证的

    深入研究。《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方书及

    现行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

    剂”、“驱虫剂”的首方。古代医案及现代临床

    报告多是散乱的个案报道, 缺乏经统计学处

    理的大样本的综合报告。药理实验亦多围绕

    其治疗蛔虫病的机制开展。本文立足于《伤寒

    论》 , 参以诸家释本, 探讨了乌梅丸的组方特

    点、功效主治、病证规律及辨治思路, 以期对

    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 方药研究

    1 . 1 组方特点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

    药物组成。乌梅丸方, 从药性上讲, 既有寒性

    的黄连、黄柏, 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可谓寒热并用。从药味上讲, 有辛

    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 有甘味的

    人参、当归、米饭、白蜜, 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苦酒, 可谓辛甘酸苦合用。

    据其功效, 乌梅丸方中的药物可大致分为三

    组: 乌梅、人参、当归为一组, 三药相伍, 补血

    生津, 益气养阴; 附子、干姜、桂枝、花椒、细辛

    为一组, 五药同用, 可温中散寒, 升发阳气; 黄

    连、黄柏为一组, 两药相伍, 共奏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之功, 可使火去不复伤阴, 起到以泻为

    补的作用。此外, 乌梅丸是仲景方中唯一的和

    以米饭、白蜜为丸之方。米饭粘性较大, 在胃

    内崩解较缓慢, 既可延长药效, 又能避免或减

    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白蜜性柔润, 作用缓

    和, 有补益作用。加入米饭、白蜜制为丸剂, 意

    在缓图, 可助正气渐渐恢复, 以治其本。

    1 . 2 功效研究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方义的

    阐发, 依据其对功效主治的不同认识而各有

    侧重。清代以前的医家首重阐发乌梅丸治疗

    蛔虫病的机制, 清代以后的医家注重阐发乌

    梅丸主治厥阴病的机制, 从不同侧面体现了

    乌梅丸的功效特点。

    1 . 2 . 1 温清并举治蛔厥 乌梅丸原为治疗

    蛔厥而设, 但其作用机制并非直接驱杀蛔虫,524

    第22卷 第6期

    1998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SHANDONG UNIVERS ITY O F TCM

    Vo l . 22,No. 6

    Nov . 1998故不同于后世以驱虫药物为主组方而成的化

    虫丸、肥儿丸等。历代医家依据对蛔虫病发病

    病机及蛔虫生活特性的认识, 分析了其治疗

    蛔虫病的机制。

    首先, 古人认识到蛔虫“因脏腑虚弱而

    动” [ 1 ]

    、“诸虫依肠胃之间, 若脏腑气实, 则不

    为害, 若虚则能侵蚀, 随其虫之动而变成诸患

    也” [ 2 ]

    等特点, 乌梅丸中重用大辛大热之品以

    温脏补虚安蛔。蛔虫内扰虽因于脏腑虚弱, 然

    虫积毕竟为实邪, 故方中须配合黄连、黄柏温

    清并举, 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叶天士[ 3 ]

    有

    言:“诸虫之病, 治标则有杀虫之方, 治本则温

    补脾胃。”乌梅丸温脏补虚以治本, 此安蛔之

    法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