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496885
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及处理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8年第1期
     作者:刘丹红

    单位:福建省福清市精神病人疗养院 福清350300

    关键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980136

    我院10年来因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34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4例中因口服或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引起24例,口服氟奋乃静4例,口服氯丙嗪2例,氟哌啶醇2例,泰尔登、五氟利多各1例。其中服药一次即发生锥体外系21例占60%,用药3次者发生反应8例。用药两次发生反应4例,服药2d后才发生反应1例。其中以服用甲氧氯普胺者最多,占70%。临床上大约有4种不同表现:(1)静坐不能3例,表现为坐立不安,反复徘徊。(2)急性变形肌张力障碍18例。表现为痉挛性斜颈或躯干肢体扭转痉挛,张口困难,躯体角弓反张,有的眼球上翻。曾有1例服甲氧氯普胺后第二天张口困难,躯体角弓反张。3例两眼上翻,肢体肌张力障碍。(3)巴金森氏综合征12例。表现为面部呆板表情,动作迟缓而笨拙,慌张小步态。上肢静止性震颤。(4)酷似舞蹈样的动作1例,女性面部装怪相,肢体不随意蠕动。

    2 讨论

    甲氧氯普胺通过抑制延脑催吐中枢感受区用于止吐。吩噻嗪类药物氟奋乃静,氯丙嗪,泰尔登等,以及氟哌啶醇、五氟利多也常用于抗焦虑,躁动和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临床使用中个别患者会导致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应加以警惕和及时处理其锥体外系反应。其发生之机理是该类药物为纹状体苍白球内多巴胺拮抗剂。在锥体外系纹状体苍白球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一对拮抗者,前者对纹状体苍白球内N细胞起抑制作用,后者则有兴奋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当上述服药后导致多巴胺含量减少,或且多巴胺受体被阻断时,则乙酰胆碱的功能相对趋于优势,即临床上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鉴于大多数人服药后无此反应,而有不少只服一次即发生锥体外系症状,是否与过敏素质有关。因反应出现快,但充分认识和详细询问用药史诊断不难。一旦确诊反应立即停药,多饮水,口服地西泮和安坦,稍重者可肌内注射地西泮,阿托品。必要时亦可静脉滴注地西泮10~20mg加入10%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4~6h后明显缓解或症状消失。个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停药者,一旦出现锥体外系时可减量,并加服安坦、地西泮亦可达到预期目的。

    (1997年1月24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