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宁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498017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囊虫病3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吕 洁 杜彦辉 杜晓莲

    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750004

    关键词:

    宁夏医学院学报990113 使用CT寻找颅内致痫灶时,脑囊虫病的发现率不断增多。我科从1993年以来收治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囊虫病患者32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符合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4~59岁,平均31.28岁,以20~45岁居多(21例,65.63%)。从出现癫痫至就诊时间1d至7年,其中1~30d 13例,1~6个月9例,0.5~1年7例,1年以上3例。

    1.2 临床表现 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头痛13例,呕吐4例,半身麻木1例,记忆力下降2例。癫痫类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8例(56.25%),单纯部分性发作9例(28.12%),复杂部分性发作2例(6.25%),混合型发作3例(9.38%)。5例同时伴有皮下囊虫结节,8例有便绦虫史,3例曾有食“米猪肉”史。
, http://www.100md.com
    1.3 辅助检查 32例均作脑电图检查,异常19例中以散在慢波为主,棘慢或尖慢综合波6例。腰穿32例,颅内压增高者13例,脑脊液细胞学发现异常者26例(81.25%),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23例(88.46%),最高1例达7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32名患者进行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其阳性者23例(71.88%)。32例均作头颅CT扫描,有囊虫征象者30例(93.75%),其中有多个低密度病灶或伴有高密度灶者22例,少量低密度灶(3个以内)者5例,多发高密度灶者3例,对CT扫描正常的2例患者作MRI检查均发现多发囊虫病灶。

    1.4 治疗方法与剂量 我科所有脑囊虫病人均用丙硫咪唑治疗,300~400mg、2次/d口服,10d为1个疗程,共应用3~5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0d~1月,个别病人需小剂量“脱敏”疗法[2],以避免严重的急性变态反应。对癫痫发作较频者加服抗癫痫药物,伴有高颅压病人加用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静滴。
, 百拇医药
    1.5 疗效判定标准 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复查腰穿或头颅CT来判断近期疗效[3]。治愈:原有神经症状及体征消失,头颅CT复查原有征象消失,脑部为正常表现。好转:原有神经症状及体征有改善,头颅CT复查见原有病灶减少、变小、密度增高,腰穿颅内压正常。未愈:原有神经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头颅CT复查无变化。

    1.6 治疗效果 治愈26例(81.25%),好转6例(18.75%),总有效率100%。

    2 讨论

    脑囊虫病是我国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CT扫描机的配备及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开展,使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不再困难。本组32例因癫痫就诊,全部作头颅CT扫描,有囊虫征象者30例(93.75%),对CT扫描正常的2例患者作MRI检查均发现多发囊虫病灶,说明脑CT检查有漏诊现象,故在脑CT扫描正常时,需进一步作MRI检查,以减少漏诊。
, 百拇医药
    本组32例中,脑脊液细胞学发现异常者26例(81.25%),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23例(88.46%),同时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表明随治疗及病情好转或症状消失,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下降或消失。

    囊虫抗体检测对脑囊虫病的诊断非常重要,但因抗体于感染后数周才出现,且在血清中持续10年之久[4],故对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断意义不大。采用ELISA法对32名患者进行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其阳性者23例(71.88%),并于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其阳性者21例(65.63%),说明检测囊虫抗体不能作为疗效考核的依据。

    丙硫咪唑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非常有效的抗寄生虫病的药物之一。本组用丙硫咪唑治疗,总有效率100%,但应注意口服丙硫咪唑后,虫体破坏释放大量抗原物质,造成急性变态反应,个别病人可因脑水肿、脑疝而死亡[2,5],因此加用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个别病人需小剂量“脱敏”疗法,可以预防和制止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 百拇医药
    本组均以癫痫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考虑与脑囊虫病常为脑内多发病灶,且累及皮质有关,故对于青壮年发病,以癫痫为首发或唯一症状,无感染征象及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要高度警惕本病,并常规行头颅CT及腰穿检查,以确诊并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脑囊虫病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376

    2 朱士兴,李明林,何俊英,等.420例脑囊虫病1~6年的随访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243

    3 杜永学,崔世明,李药苓,等.脑囊虫病临床分析及丙硫咪唑治疗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10:34

    4 赵亚娥,赵松珍.67例脑囊虫病头颅CT及免疫学动态观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0

    5 潘孝彰.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在寄生虫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36

    收稿日期:1998—06—15,任义芳编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