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500141
肠伤寒穿孔21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1999年第1期
     作者:戴志清

    单位:临桂县人民医院外科 广西临桂县 541100

    关键词:伤寒病;肠穿孔;手术治疗

    华夏医学990141 近几年肠伤寒在一些农村散在流行,肠伤寒穿孔是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我院1990年6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肠伤寒穿孔21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32岁。肠穿孔发生在伤寒病程的1周内2例;1~3周18例;3周后1例。本组病例均无伤寒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肥达氏反应14例中阳性9例;20例行腹腔诊断性穿刺均抽出淡黄色脓性液体;18例行X线检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15例,术前诊断为肠伤寒穿孔10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6例以腹膜炎原因待查行手术探查。全组病例肠穿孔均位于距回盲部100cm以内的回肠末段;单发穿孔18例;多发穿孔3例。本组病例均行急诊手术,其中肠穿孔修补术20例,肠切除吻合术1例。治愈20例,1例死于中毒性休克不能逆转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穿孔缘组织送病检,21例均符合伤寒改变。

    2 讨论

    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征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为显著[1]。伤寒杆菌感染后主要侵犯回肠系膜对侧的集合淋巴结,患病1周后出现该区的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在肠功能紊乱和蛔虫乱窜下诱发穿孔。近年来,受菌苗接种和早期不规则应用抗生素的影响,伤寒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伤寒症状,为正确诊断带了一定的困难。肠伤寒病变多在回肠末端,肠穿孔后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体检有腹肌紧张,右下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本组7例以突发脐周或右下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手术中确诊。本组20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全部抽出淡黄色脓性液体,阳性率100%,方法简单,患者易接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外科手术是治疗肠伤寒穿孔唯一有效的方法[2]。非手术疗法病死率较高,不宜采用。肠伤寒患者一般都很虚弱,手术应以最简单和最快速完成为原则。本组病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穿孔单纯修补为主,一般行两层缝合,对于穿孔24h以上,回肠炎症水肿严重,两层缝合易造成浆肌层内翻困难和撕裂者,采用间断、全层、内翻一层缝合法,术后未发现渗漏及再穿孔。若肠穿孔并发不易控制的大出血,多处穿孔,难于缝合;回肠粘连严重,回肠血液循环不佳者,可行肠切除术。

    有严重感染中毒的患者,争取在术前纠正休克后再行手术。术后应用对伤寒杆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2周。因肠伤寒穿孔大部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3],针对厌氧菌感染而联合使用甲硝唑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

    [2] 杨维良.伤寒性肠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外科杂志,1997,10(3):114

    [3] 徐声辉.肠伤寒穿孔的细菌学与药敏试验探讨.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7,4(3):178

    (收稿 1998-09-05)

    [责任编辑 高莉丽 王慧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