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504267
腱鞘囊肿破裂致全手背肿块二例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1999年第1期
     作者:龚立大 丁 宇

    单位:湖南省临澧县人民医院(临澧 415200)

    关键词:腱鞘炎;手;病例报告

    湖南医学990163 腱鞘囊肿是非肿瘤性肿块,好发于腕背部,大多数局限,如处理不当则可致全手背受累。本院于1996年曾诊治全手背滑液性肿块2例。现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例1,女,17岁。因左手背反复发作肿块2年,全手背逐渐肿大3月,而入院。患者于2年前起出现左手腕背部偏桡侧小肿块,逐渐增大至2 cm后偶因碰撞而消失;以后反复发作3次,均因故意碰撞或医护人员挤压后消失。入院前3个月开始,局部又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致全手背均匀性肿胀,但局部无明显红、热、痒、麻等感觉及运动障碍。门诊以“手背部血管瘤”收住入院。入院检查:左手全手背均匀性肿大,漫及第二掌骨桡侧至第五掌骨尺侧,近起腕背横纹,远止于掌指关节近端。肿块外观微青紫,质中等,有弹性,不可压缩变小,边界欠清,远端略呈分叶状,局部无明显压痛,无血管杂音。手术探查发现肿块为胶冻状,弥漫浸润于手背疏松结缔组织内,近端沿伸肌腱延伸达腕背横韧带处,该处伸指肌腱腱鞘明显增厚并瘢痕化,有长约1.5 cm之裂口,肌腱外露,胶冻状物质在此处最厚并包裹伸指肌腱;远端沿伸指肌腱延伸达掌指关节处,2~5指伸指肌腱鞘均扩大。彻底清除胶冻状物质及增厚瘢痕化腱鞘,创口冲洗后关闭。术后病理报告为腱鞘囊肿。半年后随访复查无复发。
, 百拇医药
    例2,女,32岁。因左手背反复发作性肿块7年,手背逐渐肿大9月而门诊手术。患者7年前左手、腕背部出现蚕豆大肿块,逐渐增大至鸽蛋大小后由医务人员挤压后消失。3年后同一部位出现相似肿块,再次经医务人员挤压后消失。9月前开始该部再次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向全手背扩展。增大过程中除皮肤感觉较紧外,无痛、麻、痒等症状,无发热及手部功能障碍。局部检查见肿块有弹性,质地中等,无压痛,边界欠清,肿块起于第二掌骨桡侧,止达第四掌骨尺侧;近端达腕背横纹,远止于掌指关节近端。术中探查见左手背肿块为胶冻状物,腕背横韧带增厚,该处伸肌腱腱鞘增厚,有约1.0 cm长裂口,胶冻物质沿第2~4指腱鞘向远段延伸,腱鞘内外均为胶冻状物,且浸润各肌腱。彻底清除增厚之瘢痕化腱鞘和胶冻物质,冲洗创口后全层缝合皮肤。术后病理报告为腱鞘囊肿。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

    2 讨论

    腱鞘囊肿属于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性病变。其发生原因一为肌腱长期慢性劳损;二为结缔组织的粘液性变。发生部位以腕背部多见。临床上大多为较小囊性肿块,界线较清,易于诊断,其治疗方法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穿刺后囊内注射强的松龙或无水酒精等药物[1,2],部分病例可手术治疗[2]
, 百拇医药
    腕背部的腱鞘囊肿绝大多数发生于第二、三伸指肌腱近腕背横韧带处,部位较局限,未见有累及全手背之报道。本组2例病人以“血管瘤”或“脂肪瘤”而手术,术中确定肿块为腱鞘囊肿破裂所致的滑液性肿块并非肿瘤性病变。追询病史中均有腕部小囊性肿块,且有因碰撞或人为挤压后消失的病史。提示对于手背肿块一方面应特别注意病史查询,以免造成误诊;另一方面应正确对待腱鞘囊肿的处理,应尽量避免人为挤破囊肿的做法以免产生类似于上述结果。

    作者认为,对于腕背腱鞘囊肿,在直径小于1.5cm以内者可不需处理暂观察;如直径大

    于1.5cm者可考虑手术切除,但须注意切除应彻底,并将腱鞘处理后行外翻缝合,以免复发[3]

    参考文献

    [1] 高忠国.囊内注入醋酸氢化泼尼松治疗腱鞘囊肿68例.九江医学,1997,12(2):120

    [2] 王道庄.翻逢法与摘除法治疗腱鞘囊肿的对比.中华外科杂志,1981,8:492~493

    [3] 王金华,邵柏林.无水酒精囊内冲洗治疗腱鞘囊肿58例.桂林医学院学报,1997,10(3):317~318

    (19971014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