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504797
新医学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作者:解继胜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组胚学教研室(百色 533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1135 新医学模式既对现行医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又为走向21世纪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1 新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对医学发展各个阶段的医学科学和医药卫生工作总特点的集中和概括,是以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了人的整体性及其与外界因素的统一性,适应疾病谱转变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卫生观,克服了生物医学的局限,既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挑战,又为今后的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正如新医学模式提出者恩格尔所指出的一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研究教学结构和世界保健的行动计划提供了一个蓝图”。
, 百拇医药
    2 新医学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医学教育如何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之既有较强的医学能力、过硬的预防本领,又具备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工作能力,成了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对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深入进行改革。

    2.1 要对教学内容作重大调整。新医学模式是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模式。这就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有崭新的知识结构,应增加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乃至技术科学的新鲜内容。特别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的国情下,对教学内容作重大调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幅员辽阔的农村需要的是大量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于一身的综合型的全科医生。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实际上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改革,如全国一些医学院校开设的大专全科医学专业及我院根据我院“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办学方针,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增设民族医学课程等,毕业后的学生能面向社区和农村,全面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得到中央首长的肯定和赞扬。
, 百拇医药
    2.2 要改革课程设置。新医学模式要求未来的医生具有社会、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宽的专业口径及较强的社会能力。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应更注重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淡化学科界限,对原有课程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再行优化。如《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它们包括三门学科,即《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但实际上它们都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们的区别实际上只是研究手段的不同,不应把它们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优化组合为一门《解剖学和胚胎

    学》。结合实际对临床医学本科课程作出“划出主干,三增三减”的调整。即把《解剖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列为医学主干课程,在主干课程目前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减少基础医学课学时,增加人文科学学时;相对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实习学时;相对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卫生法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医用写作》、《细胞分子生物学》、《急救医学》、《老年医学》、《生殖医学》、《医用英语》、《医用计算机》、《体育保健》、《饮食保健》等选修课学时及专题讲座,从而使课程设置更趋于科学、合理,便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 百拇医药
    2.3 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剖析,现行的以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医学教育理论,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妨碍了人才素质的提高,必须加以改进。在具体作法上,要注意搞好两个结合,即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教与学有机结合。注意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中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实践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求人人动手操作,力求全面掌握。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1],即自我教 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注意创造“精品”意识。

    2.4 要加大预防医学比重。从19世纪末预防医学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预防医学一直是生物预防,对于摆脱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减少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世纪50年代以后,疾病谱发生了根本转变,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车祸、自杀)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死因。这些病,采用传统的药物和手术疗法,疗效不佳,用对付急、慢性传染病的“三大法宝”(预防接种、灭菌杀虫、抗菌药物)也难以奏效。这些病主要是饮食、行为习惯和环境(社会环境为主)不良所致,必须用社会、心理和行为等措施,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才能有效预防。所以,必须加大预防医学教学比重。跟医学其他学科一样,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也要调整。增设新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等内容,增加实习课学时,安排半个月到1个月时间的社会实践。提高医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为将来在工作中可以直接运用。同时,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同步开课,打破传统先基础,后临床模式,把预防医学有机地溶合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之中,即在临床教学中,当向学生传授某一疾病时,除介绍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外,加大介绍该疾病预防措施和控制的篇幅。

    参考文献

    [1] 陈元伦,修喜利,谭秀芹.护理教育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当代护士,1997;(7):11

    (1998-08-12收稿)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