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497472
内镜与手术结合治疗胆道结石
http://www.100md.com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陈筠 鲍民生 任智 赵浩亮 李正中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 太原 030001)

    关键词:胆结石;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990225 摘要 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和传统的胆道手术方法相结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80例,与传统的单纯手术方法治疗的78例相对照,胆道残余结石率分别是6%和18%,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结合治疗的方法为胆道结石患者提供了一条理想的治疗途径。

    中图号 R657.42

    从1987年起应用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与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胆道结石8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百拇医药
    结合方法治疗组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26~77岁,均黄疸,术前B超诊断明确者51例,占64%,其余29例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后确诊。80例均做术中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术中尽量取净结石,如结石多,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术后残余结石5例,残石率6%。经术后胆镜取石全部取净。治愈率100%。

    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78例,男30例,女48例。术前B超78例,同时做CT 50例。不能确诊者手术探查。术中用手触摸肝外胆管,切开胆总管后用胆道探子探查肝内外胆管并取石。术后证实B超确诊51例占65%。CT确诊47例占60%。术后T管造影胆道残余结石14例占18%。两组残石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讨论

    2.1 胆道结石的术前诊断 B超对胆囊结石诊断率达95%,漏诊主要发生在胆囊颈部的结石。但B超对胆管结石诊断率仅为64%~71.2%[1]。CT扫描由于受结石本身化学成份密度,层面厚度或结石大小,分布及患者体质、胃肠蠕动所干扰,可有假阳性、假阴性,诊断率仅为51.9%[2]。ERCP对肝内外胆管结石诊断率高,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和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胆管的结石,诊断价值更大。它可不受气体的影响,显示出典型的倒杯口状或鸟巢样影像。同时可以排除胆道肿瘤,诊断率为90%,但ERCP难度大技术性强。我们认为怀疑胆道结石患者首先应做B超,怀疑肝内胆管或十二指肠后段胆管结石要做ERCP。
, 百拇医药
    2.2 术中胆道镜检查与手术相结合 胆总管探查取出可摸到的结石后,要常规做胆道镜检查,确诊有结石尽量术中取净,若肝内结石较多,取不净时,可待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胆镜通过乳头开口有困难,且看到乳头粘膜粗糙、发白、常提示有乳头炎性狭窄。可在术中行乳头成型、或内引流术。传统的胆道单纯手术方法,仅靠术者的触摸肝外胆管有无结石,胆道探子探查肝内外胆管、单纯的胆道冲洗和取石有很大的盲目性。总结两组病例残石率,对照组残石率18%,结合方法治疗组残石率6%。其中5%是因为肝内结石较多,术中长时间取石会增加并发症,因此术后取石。

    胆道镜应用于胆道手术中,其优点是直观、准确、灵巧,物镜可进入肝内Ⅲ级胆管,直观地看到肝内结石的分布情况,粘膜病变情况。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特别是壶腹部,此处膨大容易隐藏结石,而且位于十二指肠后,常规的手触摸,极易漏诊。本组曾有4例患者在此处存有0.5 cm 左右的结石,术者触摸后认为没有结石,经胆道镜检查后取出了结石,此外胆镜还可以取活组织病检。

, 百拇医药     2.3 术后经T管窦道取胆道残石 术后经T管窦道胆镜取残石,是结合方法治疗胆道结石的另一辅助治疗措施。国内文献报告胆道残石率10%~20%,本组结合方法治疗组残石率6%,其中只有 1例为漏诊,分析原因,胆总管直径在2.5 cm以上。胆镜检查时存在盲区,遗留了一个胆石的外壳碎片。其他4例为肝内多发性结石,术中取了一部分,因结石较多,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和麻醉,因此置T管6 w后用胆镜经T管窦道取石。

    2.4 经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EPT),经上述治疗方法,常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拨T管后发现胆道有残余结石或拔T管后半年,有结石复发,常需做ERCP,进行确诊后做EPT,取出结石。本组80例治疗后无胆道残余结石,但作者曾接诊过其他医院转来的胆道术后残石患者,EPT后取出残石。

    参考文献

    1 胡德胜,等,CT在肝胆管结石临床应用评价,实用外科杂志,1988,(5):243

    2 张宝善. ERCP对B超诊断肝内结石的评价,现代医学,1992,2(特刊1):65

    [1998-09-07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