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宁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498088
针灸治疗痹证32例
http://www.100md.com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王维红

    单位:银川市口腔医院医疗科 750001

    关键词:

    宁夏医学院学报990549 中医痹证是由于风湿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根据“寒者热之”[1]“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2]的理论结合前人治疗经验,用新创针灸并用的方法于1993年11月至1998年11月收治痹证3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根据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3]。诊断并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7年。疗程最长20次,最短2次,平均7次。
, http://www.100md.com
    1.2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病因辨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其中痛痹18例,着痹11例,行痹3例。

    1.3 针灸并用的具体方法:

    首先,按辩证取穴的原则取穴,辨证必须准确。在主要病变经络上,要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最好能远端和局部同时取穴,依常法进针,行针得气后,使两针针尖方向相对,然后用艾条施温和灸。先灸远端穴位,当患者自觉穴位已热时,边施灸、边行针。必须使艾火之热,随针而下,至针下热生,进一步行针摧气,使热力贯通经络,直达病所。若热力前行无力,难至病所,用循经按压的方法疏通经络,若热力仍然无力前行,可使助手持艾,同时灸远端和病所之针,医者一手行远端之针,一手行病所之针,或青龙摆尾,或苍兔探穴,必使热力贯通经络,才能有效。若病所与远端之穴相距较远,中有关节阻碍,热嚛难通,可于两穴中再取一穴,依前法

    先以中间及远端之穴,行针施灸,待热力贯通,再以中间及局部之穴行针施灸,最后以局部及远
, 百拇医药
    端之穴行针施灸,必使热力贯通经络。一旦热力贯通,再灸2~3min,即可停止施灸。留针20min

    左右,每5min行针1次。若停针过程中,热力消退,可依法再施灸一次,若经络中一直温热,不必

    再施灸。热力容易贯通。停于经络之中时间久,则病愈较速。

    1.4 治疗结果

    1.4.1 疗效评判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无任何不适。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无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

    1.4.2 结果 显效28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显效28例中随访6例,2年内均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1.5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45岁,工人,1994年12月6日初诊,腰腿重浊,冷痹20余年。

    一般状况良好,头发花白,少气懒言,声如室中言。自述2а年前在井下采煤,重感寒湿之邪,自此腰腿重浊,冷痛,畏寒怕风,至夜就寝,如卧冰上,伴阳痿,舌淡,苔薄白腻,脉沉滑天脉紧。

    诊断:痹证(着痹)。

    治疗:温阳补肾,通络化湿。

    取穴:后溪(左)、大椎、命门、肾俞(双)、太溪(双)、涌泉(灸)。

    进针之后,先灸后溪2min,再同时灸命门与大椎边灸边行针,使热力贯通于肾脉,涌泉只灸不针,因其太痛,灸涌泉时,行太溪穴针,使热嚛直达小腹,留针30min,7次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黄帝内经》论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也”。说明痹证是由于风寒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并根据风、寒、湿邪的偏胜,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后人根据临床所见又增热痹一证(不在本文论述之内)。治疗方面“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论述了针刺治疗痹证时,先以循按的手法,疏通病灶周围经络,再用热的方法,便热力流通,以针刺的手法进行通接经气。可看作后世针灸并用的先河。

    后世对针灸并用之法,多所发挥,至明朱权《寿域神方》载艾条灸法,经李时珍艾条中加麝香等药,由陈修国、叶天士倡用而流传。针灸并用之法以艾条为主,创出“雷火针”与“太乙针”等针灸并用之法,更由后人将艾条或艾绒置于针柄之上,以达针灸并用的目的来提高疗效。“风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4],上法虽然火足,却难气到。盠为无论是“雷火针”“太乙针”还是针柄挂艾之法都无法行针摧气,难以气到病所,或虽在进针后行针,使气至病所,但艾条或艾绒置针柄上点燃后,无法再次行针摧气,热力只限于局部,治疗轻浅之寒证有效,对于沉寒痼疾,则力有不足,难克竟功。
, http://www.100md.com
    本文论述的针灸并用之法,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取穴进针,在行针得气后,穴位上边行针边施温和灸,由于施灸之时行针,针下经气激动,艾火之热力随针而下,与经气相合。此热为艾火所发,然灸法温和,又是透皮而入于经络,已是热而不热,温而不操之少火。“少火生气”,此火少与气相合,可使经气更加充盛、鼓荡,以此温热、充盛、鼓荡之经气流行于经络之中,寒得热自消,湿得温则化,风邪化依,亦自去。经气得少火之饲,内足以强脏腑,外足以抗六淫。所以这种方法疗效巩固,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素问.至真要大论.见:程士德主编.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1

    2 窦汉卿.标幽赋.见:张 缙主编.针灸大成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2

    3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6

    4 吴 谦.医宗金签.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72

    1999-03-16收稿,任义芳编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