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497876
起搏脉冲引导的临时心脏起搏86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宋柯 张龙友 吴其明 刘玄重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CCU病房)

    关键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000126 心脏临时起搏的常规方法是利用腔内心电图来引导电极定位[1,2]。而我们用体表心电图观察起搏脉冲来引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1994年9月至1999年9月共做86例,均获成功。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86例患者中冠心病57例(其中AMI 45例,OMI 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含永久性起搏器失效1例),重型颅脑损伤1例,脑干梗死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尿毒症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多器官衰竭1例,心肌炎2例,心肌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药物中毒 2例,病因不明3例,大手术前准备12例。
, http://www.100md.com
    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心动过缓(包括病窦)4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含双束支或3束支传导阻滞)46例。所有病例心室率均≤55次/min,和(或)有≥3.0 s的R-R间期。

    采用HELLEGE公司的SEA MED 184型单腔佩带式临时起搏器;ARROW公司的AI-07155型双极起搏电极(带漂浮球囊),6Fr静脉防漏鞘。

    穿刺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62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19例,股静脉入路5例。在心电监护下,经静脉鞘送入电极。当电极进入约15~20 cm(股静脉30 cm)后,接通临时起搏器。设置起搏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10次/min,输出电流不超过5 mA。推送、旋转电极, 必要时可使球囊充气,以便电极进入心腔(此时心电监护可见脉冲信号)。通过送退、旋转电极,使起搏阈值小于5 mA(一般≤1 mA)。当可以稳定起搏时(此时球囊应处于放气状态),设定输出大于阈值3~5倍;同时设定起搏频率、感知等参数。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和讨论

    86例全部在床旁右心室起搏成功。85例的起搏阈值≤2.0 mA,其中75例起搏阈值≤1.0 mA;另有1例因血钾浓度7.5 mmol/L以上,起搏阈值达5.0 mA。从深静脉穿刺成功到心室起搏的时间,锁骨下静脉入路≤5 min,股静脉入路≤15 min。操作过程中有16例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其中2例伴短阵室速,但迅速调整电极后均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15跳以上的室速。有13例在术后拍X线胸片,12例起搏电极在右心室心底部或心尖部,1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附近。

    床旁起搏一般用腔内心电图指导定位[1,2],本组86例均直接用起搏脉冲定位的方法。通过旋转推送或球囊充盈漂浮推送电极,设置 5 mA 的输出电流,送入右心腔适当位置,即在心电监护仪或体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起搏成功。然后做适当调整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阈值(≤1 mA)。此时可以结合体表心电图或心电监护仪判断电极位置。这种“带电操作”并未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仅18.6%(16/86)的病例见到一过性室性期前收缩,2例见短阵室速,这些应该是心导管操作中经常见到的,可能是由于导管通过三尖瓣或接触右室流出道所引起的[1],及时调整电极即可消失。而起搏脉冲本身≤5 mA,在比较安全的范围[3]。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电极一开始就接通起搏器,所以此方法直观简单,电极一旦到位即可起搏(起搏频率高于心率以保证心室夺获)。而且,电极进入心腔后,根据起搏脉冲的形态可大致判断电极的位置[2,3]。因此放置电极用时较少,本组锁骨下静脉入路≤ 5 min,股静脉入路≤15 min。从结果看锁骨下静脉入路起搏用时最短。另外,漂浮球囊充气也是帮助电极尽快进入右心室的有效手段[4]

    通常认为临时起搏阈值应≤1.0 mA[1]。本组起搏阈值≤1.0 mA占者87.2%(75/86);起搏阈值≤2.0 mA占11.6%(10/86);仅1例因高血钾阈值达5.0 mA。没有X线透视的帮助,这样的结果比较满意。在熟练的深静脉穿插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带球囊的起搏电极,依靠起搏脉冲定位,可以安全、有效和较快速进行床旁心脏起搏,救治缓慢性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陈新,孙瑞龙,王方正. 临床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6~813

    [2]Henthorn R. Conversion of atrial flutter:Rapid atrial pace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PACE,1980,3:202

    [3]Barold S S. Stimulation and sensing threshold for cardiac pacing: Electrophysiologic and technial aspects. Prog Cardiovasc, 1981,24:1

    [4]Lang R,Dvaid D,Klein H O,et al. The use of the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in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 PACE,1981,4:491~496

    收稿日期:1999-10-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