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505130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张树龙 黄立萍 王莹琦 刘少稳 高连君 杨延宗 林治湖

    关键词: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功能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是否治疗也存在争议,本文用心率变异性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室早)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经临床常规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103例,男性46例,女性57例,年龄34~52(43±6)岁,健康对照组43例,偶发室早组(室早总数24 h≤720次)29例,频发室早组(室早总数24 h>720次)31例。用长程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记录24 h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用时域指标SDANN、RMSSD及PNN50结合频域指标TF、VLF、LF及HF。数据用±s表示,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q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组之间24 h内及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心率变异性各个指标有依次降低的趋势,其中,24 h内的偶发室早组及频发室早组的RMSSD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之间最大及最小心率变异性各个指标有依次降低趋势,其中,对照组与频发室早组的最大RMSSD(P<0.01)及PNN50(P<0.05)有统计学意义,偶发室早组与频发室早组的最大PNN50及HF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频发室早组的最小RMSSD及PNN50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3组间最大心率变异性的发生时间分别为(4.1±3.9)、(5.7±4.1)、(8.4±3.3)h,最小心率变异性的发生时间分别为(19.3±3.7)、(14.1±4.7)、(12.3±3.9)h;(3)室早患者室早发作最频1 h内较24 h内及发作最频的前1 h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明显降低,其差值分别为:与24 h的SDANN差值(-52.8±38.3,P<0.01),与1 h的SDANN差值(-62.5±49.8,P<0.01);与24 h的RMSSD差值(-2.6±6.8,P<0.05),与1 h的RMSSD差值(-6.6±7.6,P<0.01);与24 h的PNN50差值(-1.1±3.2,P>0.05),与1 h的PNN50差值(-4.9±5.2,P<0.01)。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本文分析不同程度的室早患者与正常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患者年龄34~52岁,均为单形室早,均无影响心率变异性的疾病及服用影响心率变异性的药物,3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疾病及药物差异均不明显。结果提示:室早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副交感神经受损为主,自主神经功能活性变化的昼夜节律消失, 自主神经不能随同机体不同活动状态而同步提高兴奋性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室早发作越频,这种损伤程度越大,室早发作最频的时间是副交感神经活性最低的时刻。但是,是室早本身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还是心脏本身潜在病变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继而引起室早,有待进一步研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是否可以成为预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良恶性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若采取干预,可能应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或非药物疗法为主。本组的局限性是病例数少,以至一些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只能反映心率变异性降低的趋势。由于未对室早患者发病时间与室早的程度及心率变异性关系进行分析,因而,是否病史越长,心脏潜在病变越明显,室早发作越频,自主神经受损程度越重,有待进一步随访分析。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张树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黄立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王莹琦(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刘少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高连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杨延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林治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1160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