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理疗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501110
无热量超短波对局部皮肤及浅层组织血流变化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华理疗杂志》 2000年第6期
     无热量超短波对局部皮肤及浅层组织血流变化的影响

    史敏 唐军凯 洪翠萍

    关键词:超短波;皮肤;组织;血流

    资料和方法

    随机挑选我科工作人员、学员等共90名,排除心血管及神经运动系统疾患,分为3组,每组30名。A组为无热量组,男14名,女16名;年龄20~45岁,平均28岁。B组为热量组,男17名,女13名;年龄20~45岁,平均30岁。C组为空白对照组,男17名,女13名;年龄20~45岁,平均31岁。采用上海产80型超短波仪,频率40.68 MHz,波长7 m,电极21.0 cm×13.5 cm。无热量处理组的标准为:空气间隙3 cm,毫安表读数50 mA,氖光管亮度若明若暗,移开至再不启辉,受检者无热感;热量处理组标准为:间隙3 cm,100 mA,氖光管亮度强,受检者有明显热感;对照组不予超短波处理,测量方法同A、B组。采用日本产HADECO多普勒血流探测仪(ES-1000PM),通过电脑程序可测出动脉血流峰值(PK),血流速度平均值(MN)及心率平均值(HR)。采用上海产WMY-01数字温度计测试皮温。受检者在平静状态下,室温15~20℃。将血流探测仪及皮温测试仪分别置于受检者左手桡动脉处进行测试,得到处理前各参数后,用A、B、C组测试标准观察,15 min后即刻测试血流及皮温,得出处理前后的血流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值及皮肤温度,分别进行分组统计学处理。
, 百拇医药
    3种处理方法各指标处理前后的测量值及其差值以X±s表示。组内前后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考察各处理方法的指标变化时,为排除处理前后各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对各组指标的变化值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组间两两比较用Newman-keuls法。

    结果和讨论

    3组受试者处理后组间差值比较见表1。血流峰值各组前后差值的比较结果显示,A、B、C组的t值分别为0.82,4.15和0.37,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流速度平均值各组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A、B、C组的t值分别为0.59,5.34和0.15,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温各组前后差值的比较结果显示:A、B、C组的t值分别为2.24,13.49和1.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表1 超短波处理前后血流变化和皮温(X±s,n=30)

    组别

    时间

    血流峰值

    血流速度

    皮温

    A

    处理前

    12.78±4.22

    3.29±1.50

    28.85±1.55

    处理后
, 百拇医药
    13.95±5.15

    3.46±1.86

    29.25±1.41

    B

    处理前

    11.61±3.68

    2.72±1.50

    31.97±1.20

    处理后

    14.71±4.70

    4.63±2.17

    34.46±1.01
, 百拇医药
    C

    处理前

    13.65±3.50

    3.13±1.68

    30.05±1.44

    处理后

    13.89±3.12

    3.08±2.03

    30.11±1.45

    本试验结果显示,在无热量超短波作用后,血流速度无加快,几乎与空白对照组相同。因此,无热量超短波的消炎作用主要与机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有关:如体内的离子、带电胶体、偶极子等在无热电场下仍发出振荡、摆动及旋转,继而引起细胞振荡,细胞膜电位和离子交换通道的变化,并有蛋白质结构造型的改变以及吞噬活动增加等[1,2]。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无热量超短波能量刺激了红细胞膜上的受激点,使其粘附功能增强,通过表面I型受体CR1与免疫复合物结合,随血液将其带至固定吞噬系统吞噬[3]。有学者从分子学水平研究了超短波的作用机制,认为无热量超短波对能在机体防御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多形核白细胞(PMNS),在必要时释放和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对治疗疾病起积极作用[4],所有这些均能加快炎症的消散。
, 百拇医药
    目前,对非热效应的作用实质有两种看法,一是在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与身体某一局部生热有关,但整体组织器官感觉不到发热,称之为“点热”[5],二是认为非热效应并非无热,而是加热低于可察觉的阈值[6]。我们认为,在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下,虽然血流速度无改变,但不排除非热效应有“点热”和低于可察觉阈值产生的热效应存在,只是所用剂量尚不足以引起血循环的改变。因非热效应和热效应的概念与诸多因素有关,本试验只是从一个角度来探讨其治疗机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史敏(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唐军凯(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洪翠萍(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张黎明,主编.临床物理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2,乔志恒,主编.新编物理治疗学.北京:北京华汉出版社,1994.255.

    3,岳寿伟,时庆,王见军.毫米波对正常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中华理疗杂志,1999,22:43-44.

    4,李晶,陈祥银,严仪昭,等.超短波对多核白细胞释放β-葡萄糖醛酸酶的影响.中华理疗杂志,1998,21:81-83.

    5,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总医院,主编.实用理疗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总医院,1974.9.

    6,谭维溢.物理因子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一).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19: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