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5
编号:10504807
直肠栓剂的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0年第20卷第7期
     直肠栓剂的进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 吴眉平 舒洪权 赵琼

    指导 曹吉勋 赵自星 沈龙生 杨向东

     关键词:直肠:栓剂:治疗:肛疡病

    栓剂是将药物赋予一定的开头后导入人体腔道,通过腔道里粘膜的吸收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剂型。现代人们多在阴道或直肠内使用栓剂。栓剂的进展离不开对其历史发展的研究,直肠吸收的重新认识,栓剂作用特点的发挥,和影响栓剂作用的各因素的进展,以及特异型栓剂的出现。本文将对上述几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1 历史发展

    栓剂(suppository)是一种古老的剂型,其名称是最早使用大约在17世纪。在我国,很早就有类似栓剂的记载,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蛇床子散坐药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坐导药方,以及《肘后各急方》和《证治准绳方》中的记载等,其主要起导泻和治疗痔准绳等局部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耳栓,鼻栓,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等,使栓剂的用途有了一下的发挥〔1〕。1945年以后,由于生物药剂学的发展和大量新药的涌现,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栓剂不仅起局部作用,而且能通过直肠吸收起全身性作用,从而开辟了睛生条新的用药途径。因此,50年代在欧洲,80年代在日本和美国,开展了大量对栓剂的研究,包括新基质的寻找,新型包装材料的问世,生产机械的改进和栓剂新品种的试制和应用等(其中包括中草药栓剂和特异型栓剂)。目前,栓剂应用的品种和数量正日益增多,已成为了应用最广的四大剂型(注射剂、片剂、胶囊剂、栓剂)之一〔2〕
, 百拇医药
    2 直畅给药环境的新认识

    肛管直肠为消化道的末端,两者之间为齿线。齿线以上为直肠,表面覆盖单层柱状上皮,以下为肛管,表面覆盖复层立方上皮和鳞状上皮。齿线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入门静脉,齿线以下的则回流入下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齿线以下的肛管长度约为2~3cm〔3〕。健康直肠的特点:①平均量度为36.2~37.6℃,②水不呈流体存在,在半固体粪便中有77%~82%的水分;⑧直肠无蠕动作用;④直肠内容物压力因具体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其差异值0~49kPa;⑥直肠pH值受粪便的酸碱度所影响。因直肠体液无缓冲作用,故溶解的药物就决定直肠部位的pH值〔4〕

    宫歧顺〔5〕认为,药物的吸收与其给药部位有关。根据放射性同位素 研究报道,不经肝脏而吸收的药物,据相应的给药部位计算,为总结药量的50%~ 75%。 认为栓剂的给药部位在距肛门口约2cm处较为适当。其在硫酸钡栓剂的X射线透视中看到,如栓剂距肛门口6cm时,药物在此部位吸收,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流入静脉。在大鼠宣肠0.5cm处放置栓剂,发现有75%的物质吸收入体循环,25入门脉。而在占大鼠直肠长约2/3的cm处,则证明各有50%的物质进入体循环和门脉.但张东铭〔6〕认为,齿线作为排便感觉中心,有鉴别直肠内容物的重要生理特征,并且齿线下区的上皮,感觉神经末梢异常丰富,为全身敏感区之一,纳入肛门的栓剂如不在齿线以上,则很容易被排出来.故起全身作用的栓剂是否需要做到体积小,熔融快,枯膜刺激性小,尚需要研究。
, 百拇医药
    放在肠道远端的栓剂除了治疗局部疾病外,尚可治疗肠道近端疾病。Hermann〔7〕报道亲水性栓剂分布可到达肛门上34.4cm,疏水性栓剂可到达肛门上19.0cm。欧阳钦〔8〕在使用氢考直肠栓剂治疗结肠炎时,显示99mTc标记的栓剂分布可到达结肠。

    3 栓剂作用的认识

    3.1 全身作用 ①通过齿线以下的部位吸收入血者可达给药的50%~70%,而这部份可不经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选种给药方式可防止或减少药物被肝微粒酶作用而减效或失效,也相应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②直肠吸收比口服胃肠道吸收更有规律,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少,并且避兔了胃肠道消化液及酶类对药效破坏,以及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而产生胃肠道反应;③控制作用的时间比一般的片剂为长,通常给药为1~2次/d,适用于某些慢性病的持续治疗;④对于婴幼儿及神志障碍的患者,使用栓剂较口服或注射给药更容易、更安全;⑥用法简单,便于携带和储存。
, 百拇医药
    3.2 局部作用 ①治疗痔疮、肛裂等肛门疾病;②导泻及润滑作用;⑧杀虫剂;④局部麻醉剂;⑥对各种炎性肠道疾病的局部抗炎作用,如5-ASA栓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9〕;⑧抗肠道肿瘤,如氟尿嘧啶(FT-207)抗消化道肿瘤〔10

    4 直肠给药与其他给药途径的比较

    直肠给药其吸收情况受主药、基质、表面活性剂

    等因素的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快慢由此各不相同。赤

    帜明〔11在大鼠体内比较直肠、口服和静脉注射抗癌

    药氟尿嘧啶(FT-207),静脉注射后半小时血药浓度
, 百拇医药
    为最高,以后降低,口服半小时也最高,持续4h后

    下降,直肠给药1h后血药浓度最高,4h后下降。与静脉相比,血药浓度持续时间延长,与口服相比,给药后半至2h浓度显著升高。欧阳钦〔8〕比较氢考为主的

    栓剂与口服、灌肠给药的差异时,HPLC测定血药浓

    度提示不同给药途径均见到2h到5h血药浓度下降。

    三者比

    较口服血药浓度较高,而栓剂最低,说明栓剂治疗肿瘤局部吸收少。Herman〔7〕报道使用美沙酮治疗急性及恶性疼痛中,与口服相比,其亲水栓的直肠吸收较好,而脂溶性的较差。马列、王一春〔12〕在使用5-FU栓剂治疗肠肠中,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在光镜下观察取下的癌组织形态变化,参照癌细胞化疗标准,经肛门给药组中,I级效应者40%,而静脉给药组中,全部为0级效应,并且同位素追踪显示,肛门给药组中,癌细胞及转移的淋巴结中5-FU的含量显著超过静脉给药组。
, 百拇医药
    5 影响栓剂作用的因素

    影响栓剂作用的因素较多,如主药的性质,主药物碎的程度,基质的选择,表面活性刑的选挥,制作工艺的不同等,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基质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5.1 基质 基质不仅赋予药物成形,而且影白药物的作用。局部作用者要求释药缓慢而持久,全身作用者要求引入腔道后迅速释药。基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2类。

    5.1.1 脂溶性基质:脂溶性基质的栓剂中如药物为水溶性的,则药物能很快释放于体液中,机体作用较快。如药物为脂溶性的,则药物必须先从油相中转入水相体液中,才能发挥作用。转相与药物在油水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关。我国现在使用的油性基质除天然的可可豆油外,主要还是近年来人工合成的油脂〔2〕,如半合椰油酯、半合成脂肪酸酯Witepsol、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类(固体脂肪酸Hexadieaol,硬脂酸丙二酸酯,以及用棉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合成的氢化植物油等),改变了过去许多油性基质靠国外进口的历史,同时也降低了栓剂制造的成本。
, 百拇医药
    5.1.2 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主要借其亲水性,吸水膨胀溶解分散在体液中释放药物。释放药物与基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有关。其主要有甘油明胶,聚乙二醇(PEG),吐温-61,吐量-60,以及纤维量的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近年来,有人〔2〕将蜂密与明胶按比例配伍,作水溶性基质使用。

    所有基质中以可可豆油酯在体内熔融的速度最快。

    5.2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有亲水端和疏水增,其作用时根据亲水疏水平衡系数HBL来选择增加药物的亲水性,加速药物向体液中转入,从而有助于药物的释放。现在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已扩大〔4〕。如乙酯乙酸甘油酸类、盼噻嗪类、聚乙烯嗽咯烷酮、环糊精、胆酸盐、脂肪酸衍生物。有人〔13〕还发现水杨酸在某些作用中有促进药物吸收的功能。

    6 栓剂的新品种
, http://www.100md.com
    6.1 特异型栓剂 为了控制栓剂的药物释放速度,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1983年,梅田常雄〔14〕设计了以明胶为囊材,(PEG)为基质的微囊栓。接着又出现了骨架型控释栓,直肠渗透泵给药系统(0SMET栓)。凝胶制剂等控释栓的研制开发,使长期的小剂量设计给药成为可能〔15。为了使不同药物可同时使用,又不发生反应,有人试制了多层异型栓〔16〕,将不同药物放在设计的不同层次中,逐次发挥作用。为了加速药物的释放,FaMert〔17 使用了泡沫栓,通过发泡剂将药物广泛均匀地分布在肠壁上;栓剂中除了能包装固体外,还能包装液体,如灌肠栓剂,直肠滞留液栓等〔18

    6.2 中草药栓剂的进展 中草药栓剂古已有之,但现代对中药栓剂的研究,是中药剂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安宫牛黄栓剂〔19,其处方与古方安宫牛黄丸完全一致,但其用药途径特殊,在抢救高热晕厥的患者时却比安宫牛黄丸迅速有效,为中药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拓宽了道路。
, 百拇医药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草药栓剂,起全身性作用的如复方苦参栓、大黄总蒽醌栓、颠茄栓、红古豆醇酶栓、天南星栓等,用于肛门直肠疾患方面的更多.黄惠勇〔20等,根据其用途分为消炎杀菌止痛为主如李氏消炎止痛栓;以收敛止血为主的如消痔锭、五倍子消痔栓;以消痔化淤为主的如苏氏复方消痔灵栓、周氏枯痔栓;以生肌收口为主的如紫草生榆栓等。

    中尊药栓剂属于中西组方制剂,与西药栓剂的区别在于制栓前将原料加工处理,包括粉碎、提取、精制等,再与基质混合制成栓剂。中药成分复杂,尤其对于复方制剂,在提取过程中药物成分就可随发生多种变化。加之其临床价的药理、药化、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困难,中药栓剂的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的研究报道不够,制约了中药栓剂的开发。但近年来,随着制剂工艺的发展,一些问题也在得到解决。比如中药提取物与基质混合,易于分层,采用加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工艺就可以改善。为增加载药量,有人〔21试用加泡腾散,使泡腾栓中的固体药量达50%。
, http://www.100md.com
    栓剂是一种古老的剂型,近年来因其作用不断被发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伴随药理科学的发展,对其在体内外的吸收、代谢等展开了研究,甚至对栓剂的使用习惯上也有人作了调查。埃及的MaeboMd-KH〔22认为使用时钝头向上可避免手指故入肛门和减少栓剂滑出的可能性。在传统医学的开发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中药栓剂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藏传珍,陈 颧.时珍国药研究 1994;5(3):2.

    2.王日祥.内酸古药学 1985;(2):1.

    3.曹吉勋,等.中国痔漏学.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

    4.谢星辉,黄胜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78,5:209.
, http://www.100md.com
    5.宫歧顺一.薬剂学 1974;34,47.

    6.黄乃健,等.中日肛畅病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69.

    7.Hermann.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ciences Section on Pharmacy 1996;23(3).171.

    8.欧阳钦,等.内镜 1992;9(1):4.

    9.William CN.Dig Dis Sci 1987;32(12):71.

    10.Ichikawa D.Am J Surg 1996;171(3):346.

    11.赤帜 明,等.薬剂学 1974,34:470]
, http://www.100md.com
    12.马 列,王一春.中国药学杂志 1994,29(7):433-434.

    13.于宝成.国外医学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 1987 10 (5):295.

    14.梅田常雄.Chem Pharm Bull 1983;31:2793.

    15.张玉琥,等.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5;16(3):67.

    16.焦万田,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1,11(19):28

    17.Farmer RG.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87;16:157.

    18.Inter J.Pharm 1979;(4):99.

    19.柳秀杰,等.黑龙江医药 1996;9(5):294.

    20.黄惠勇,等.中国肛畅病杂志 1990,(1):33.

    21.郭立德,江口中医药 1984;(1):230

    22.Abdel MKH.Lancet 1991;338(28):79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