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124438
专家送医上门何乐不为(健康时评)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12日 《健康时报》 2002.12.12
     本报记者 杨锐

    大医院医生被邀请到其他地方医院为病人治病的现象如今已越来越多,有人便将这一情况称之为“走穴”。这种说法一经形成,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人们的印象中形成的就先是反感。

    且不说医生这样做是不是“走穴”,先看看医生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吕厚山院长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病人在兰州,由于急需治疗而跑到北京来,那么他来北京后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找专家,第二是解决住宿的问题,第三是治疗过程中家属配合的问题。总之,他要耗费很多的钱、时间和精力。而如果他住在兰州的医院里,让专家从北京去为他治病,这些麻烦都可以省去。另一方面,许多专家到基层医院为病人治疗的时候,往往还要进行讲学、交流,治病的同时又传播了知识,培训了基层医生。因此,医生走出去,实在是服务范围的扩大化。

    以上基本是对病人而言。“如果一个名医没人请,也就不成其为名医。”该院名誉院长杜如煜教授如是说。一个名医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诊治病人的数量。国外为什么有那么多医学专家?正是因为这些专家不只在一家医院服务。某心外科专家自己成立一个公司性质的团体,人数在20人左右。这个团体与五六个医院签订合同,医院接受病人后由他们承担手术任务。他们一年可以做2000多例手术,经验自然会丰富起来。这便是国外的“首席大夫制”。而如果一个医生只在一家综合医院工作,一年下来所做的心脏搭桥手术最多一二百例,那他也永远成不了专家。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主张让医生脱离医院封闭式管理,让他们走出去。“不应对医生采取庄园式管理,把医生束缚在一家医院里,这既是对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医生的成长;而应采取开放式管理,让其在医疗市场里通过竞争获得发展,这样的专家才是经过考验的专家,被大家认可的专家。”

    有人认为医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赚了多少多少钱,“走穴”之说也正基于此。从表面上看,请专家确实用了一笔钱,但只盯着给医生的那部分钱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这笔开销远比病人拖家带口千里奔波到大城市找专家要少得多。现实中的人们在算账的时候,往往只算能看到花掉的那一部分钱,却很容易将省下来的那一部分,连同为此节省下来的时间和为此付出的精力也一同忽略掉。再说,医生赚钱也符合现今市场经济的规律。

    退一万步讲,即使医生的这种行为是“走穴”,那么人们能接受歌星唱一首歌便日进斗金,何以对于以高超的医术解除病人痛苦而取得相应报酬的医生就一定要斤斤计较呢?当然对于医生走出去的行为应加强管理,比如吕厚山院长认为应与所去医院签订必要的合同等,以利万一出现医疗纠纷时有据可依,同时也可免除医生的后顾之忧。

    如此看来,医生送医上门,实在是一件病人受益、国家受益、医生本人受益的事,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而将医生局限于一所医院才是对人才的浪费,是病人的损失。,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