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0416413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3日 《健康报》
     2003年5月30日:

    5月23日,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宣布: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SARS病毒;5月24日,农业部和广东省联合组成的科技攻关组也宣布,从蝙蝠、猴、果子狸以及蛇等数种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

    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非典的肇事者吗?近日,记者拨通了刚刚从广东考察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的电话。电话那端,他说:“我高兴地看到这些学者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大的担心:这些野生动物将会被如何处置?野生动物是无辜的,人类自己才是始作俑者。”

    张树义1994年12月在法国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工作,现在是国际生物学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主席。他与记者谈起了最近几十年与野生动物相关的疫病。

    人类艾滋病病毒是怎样起源的

    张树义说,人类艾滋病病毒是怎样起源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在最初发现艾滋病时令人十分困惑,世人众说纷纭。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科研人员终于找出了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它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或称非洲猴。

    由于非洲炎热的气候和潮湿的居住环境,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该地区的流行发展都很迅猛顽固。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乡村部落,人们对性关系的态度比较随意。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用猴血注入人体来刺激性欲,甚至用于治疗妇女不孕症和男性阳痿等病。该地区为艾滋病高流行区,间接证明艾滋病病毒是从猴传给人的。不过,如果追溯该地区这种习惯风俗,最早的年代可能远远长于艾滋病流行的历史,使得这一观点也有令人怀疑之处。不过艾滋病专家们坚持认为,可能在很早以前,艾滋病就曾通过猴子传染过人类,但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而自生自灭;又由于某种契机,造成了今日的广泛蔓延。

    病毒学者从200只非洲绿猴的末梢血液中成功检出70只带有与人类艾滋病病毒极为相似的病毒,充分证明了上述由猴传人的推断。而这种生活在非洲的绿猴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流行所传播的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由于它们多生活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或成群结队于国家开辟的旅游胜地及公园等场所,或寻食、或与人们嬉戏,有时会咬伤游客,这样就将猴艾滋病病毒传给人,尤其多见于居住于扎伊尔的海地人。然后,又由移居至美国的海地人将病毒传到美国,再通过美国这个世界各地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传播到世界。专家认为,这种猴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感染的过程中可产生突变,进化成为人类的艾滋病。

    埃博拉病毒如何来自灵长类动物

    张树义介绍,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其名字源于刚果境内的一条河流。埃博拉病毒首度暴发就显现出巨大的杀伤力,夺走了270条性命,不过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何种病毒。埃博拉病毒第二次大暴发是在1995年,有245人死于非命。在发现埃博拉病毒后的20多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可怕病毒的大约有1万人。

    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症状十分恐怖。感染者发高烧,肌肉疼痛无比,体内的心、肝、脏等内部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块状,最后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门大量出血,全身皮肤毛孔浸满污血而死。埃博拉病毒极易通过患者的血液、精液、尿液和汗液传播,一般潜伏期为3周,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90%。发病初期的症状极具迷惑性,容易被医生误认为是普通的发烧或者麻疹。

    埃博拉病毒引起休克和大出血症状的机理很复杂。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是否直接受到埃博拉病毒等的攻击还不明确。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通过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已经明确了埃博拉病毒的基因序列:18,959碱基的单链RNA;已经能回答所有关于埃博拉病毒的毒力和发病机理的问题。可是直到研究出有效的疫苗才有可能战胜它们。

    最近,刚果西北部与加蓬接壤的地区再次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病毒。据最新消息,已经有100多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致死。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部分专家已经前往该地区调查疫情,并提供救援帮助。据刚果卫生部部长对媒体公布的消息称,此次埃博拉病毒暴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尼巴病毒如何来自狐蝠

    张树义指出,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尼巴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暴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采集死亡病人脑脊液检查,间接免疫荧光显示尼巴病毒抗体呈阳性,血清用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捕捉ELISA方法可检测到尼巴病毒抗体。RT-PCR证实为一种类似亨德拉病毒样病毒,但临床及流行病学均与亨德拉病毒不同,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病毒,取名为尼巴病毒。系统学研究发现,尼巴病毒也属于副黏病毒,在现有的副黏病毒科成员中,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亲缘关系最近,被归为一个新属。

    在尼巴病毒感染的猪场内,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同一猪场内的猪之间的传播,极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如尿、唾液、喉气管分泌物等,尤其是在封闭式猪舍内。病猪的典型特征是急性高烧、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病人均为猪场或屠宰场工人,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行为改变、肌痉挛、心动过速、视力轻度模糊。接着,病人开始昏迷,神经症状和体征呈进行性恶化,呼吸极度困难,不可逆性低血压及峰形发热。典型病人从发病到死亡仅6天。大部分病人为脑炎症状,少数出现非典型肺炎症状。人群中的感染病人多为同感染尼巴病毒猪直接接触的饲养人员,主要是通过伤口、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如唾液、鼻腔分泌物、血液、尿液、粪便,以及呼出的气体等直接接触而感染尼巴病毒,没有发现尼巴病毒在人之间传播。

    马来西亚当局认为,当地除尼巴病毒外,当时乙脑也在流行。猪场工人在感染尼巴病毒前,也可能接触乙脑病毒,所以有一些病人体内同时有乙脑抗体存在,但此次尼巴病毒流行时,乙脑病毒不起主要作用。鉴于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蝙蝠就成了首要的监测目标。马来西亚蝙蝠种类多样,包括至少13种食果蝙蝠和60多种食虫蝙蝠。对14个种324只蝙蝠血清进行检测,其中5个种(包括1种食虫蝙蝠)的21只蝙蝠有尼巴病毒中和抗体。后来又从黑狐蝠尿液内分离到尼巴病毒,进一步证实了狐蝠就是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尼巴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场病毒的暴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森林面积减小、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传统的森林环境中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狐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到地上,被猪吃掉,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

    SARS病毒是否来自果子狸、蝙蝠、猴子、蛇

    张树义说,对这个问题,他已经不想陈述,只想问一句:这些野生动物怎么好端端地钻进笼子里,跑到了菜市场?

    病毒性疾病为何频频暴发

    这涉及两个问题:生命之间的协同进化,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在过去的35亿年间产生、繁衍和进化的,其中一些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也正是这些相互作用,使人类今天看到的自然界不仅是一个个彼此独立的物种,而且是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动物间的食物链关系,一种生命依附于另一种生命等诸多行为和现象。可以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物种,研究该物种与其周围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研究这一物种自身的生命史同等重要。

    病毒也是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曾经“试探”了各种各样的宿主。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强,它们便无法依附;如果对方的“抗性”太弱,便会被“斩尽杀绝”,导致宿主物种的消逝。就是在这漫长而又不断的“磨合”过程中,物种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同进化关系,生态系统也平衡下来。然而,一旦一个新的、原本没有任何抵抗力的物种接触到病毒,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控制病毒的大量繁衍,病毒种群便会大暴发,灾难也就出现了。当然,除了这种方式,病毒自身也可能发生变异,而导致宿主原有的抵抗力减弱或消失。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的各种活动日益频繁,人们不断和大自然中的动物发生直接而又密切的接触,而这些动物原本和人类是根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可以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对野生动物的大吃特吃,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这次SARS的流行再次告诫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真的不是一句口号;如果我们不遵从大自然自身的规律,下一个,甚至更大的“SARS”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

    最后,回到主题———如何对待这些“肇事”的果子狸、猴子、蝙蝠、蛇?张树义认为,这应该是留给全社会的思考。他的答案是一句反问:事实上,相当多的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这样或那样的病毒,我们能将它们全部消灭掉吗?

    人类,应该独善其身,好自为之!

    [相关报导]华裔冠状病毒专家赖明诏:人与动物应学会共存

    新华网华盛顿5月30日电:著名华裔冠状病毒专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赖明诏30日表示,中国内地和香港科学家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出非典样病毒是一项“重要贡献”,对非典病毒起源的研究以及非典防治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赖明诏自1975年以来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研究,是美国这一领域的先驱人物。他30日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举行个人学术报告会,结合自己近30年来研究冠状病毒的经验,就非典病毒的特征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等作了独到的阐述。

    赖教授在报告会间隙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非典样病毒这一成果。他指出,虽然有关结果尚需验证,现在还不能肯定病毒一定是从果子狸等动物传播到人身上的,但该发现为研究非典病毒的来源以及今后从何处着手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利用动物来研究非典病毒提供了新的可能。科学家们此前仅发现猴子会感染非典病毒,现在知道病毒能够存在于果子狸体内。这也许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非典病毒能够在动物身上存留多久、会不会引发免疫反应等课题。但赖明诏也强调,由于果子狸感染病毒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因此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动物模型。

    “其实很多病毒都是这样的,在一种动物身上不会引起什么后果,传播到人身上却会导致疾病。”赖明诏在研究中曾发现,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非典病毒与鸟类和鼠等体内的冠状病毒有相似之处。他由此推测,非典病毒可能是在其他冠状病毒的基础上经过重组而产生的。这种重组极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而且在野生动物身上已经完成。病毒在由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异。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携带病毒,果子狸却没有出现症状而人会得病。

    冠状病毒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善变。它们会通过变异和重组来完成进化。赖明诏说,尽管研究显示非典病毒近几个月来没有呈现出加速变化的趋势,但他个人认为,不能排除这种病毒今后在新环境下变化加剧的可能。

    在非典病毒研究领域,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回答,比如说病毒的真正源头,在自然界中能够存在多久,致病力为何这么强等等。赖明诏特别指出:“没有症状的人会不会传播疾病,病愈之后是否会再次受感染,都需要继续研究。”他在研究动物冠状病毒的过程中曾发现,病毒在一些动物的呼吸道中可存留达100天。有迹象表明,一些动物会受到二次感染,甚至可能终身携带病毒。

    “很多病毒在自然界中实际上已经生存很久了,对环境适应得很好。人与动物本来相安无事,但如果这个秩序被打乱,动物身上本来不会引起疾病的病毒跑到人身上就会引起疾病。”赖教授认为,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出非典样病毒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人与动物应该学会共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