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0189357
一片迷茫看医派(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76期
     ●中医学派的兴起,得力于宋代理学,但是近世以来,医学流派的这个“流”却停滞不前,这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给理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框住了。运气之说,寒也罢,热也罢,温也罢,凉也罢,翻来覆去,也就只能推明阴阳五行之理,证出一个医学上的“命于天而性于人”而已。

    ●医“学”至此,精华似乎已经穷尽,又怎么能够发展出新的学派来呢?正因为大势所限,清代以后中国医学就随此不可避免地式微了。中医最后不能不把它的崇一地位让给西方来的医学科学,也算是一种气数。

    ●叶天士与薛生白在医理的分歧尚在其次,大约更多的是引发了意气之争,这就使两人之间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尽管叶、薛两氏都是吴门医学的顶尖人物,但对于医学的竞争,在学术上已没有多大意义,这是中国医学流派走向末流的征兆,中医学到了这一时期已不可避免地趋向衰落。

    宋元之际,所谓医学四大家,是指那一时期最有代表性、学术影响也最大的四个医学宗派。创派人物,除刘河间(守真)、朱丹溪(震亨),中间还有张子和与李东垣二人。考四人生平,不难知道四人都有受到理学训练的经历,其知识背景正来源于“道德性命”,尤其是李东垣与朱丹溪,直以“理学弟子”自视。朱丹溪明确说道:“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医学上能够开宗立派,确实是有些来历的。四人中,刘河间与张子和是北方人,李东垣虽北方人,但出身豪富,交游贵介,别有一种生活见识。朱丹溪则是南方人,他们所主张的医学观点,与此亦有关联:“北方人饮食厚浊,夏则吞冰。冬则围火,当时非以寒凉或攻下不能治愈疾病,所以河间偏重寒凉而成为寒凉派,子和偏重攻下而成为攻下派”。李东垣因深知富人嗜欲逸乐的生活性情,“发明补脾升阳的办法。且考东垣行医的时候,适值元兵南下,京师戒严之后,当时的人大半起居不时,饮食不调,以致胃弱气乏,所以东垣用补中益气的方法,一治一效。这是东垣偏重于补土的原因”。朱丹溪“研求刘、张、李三家学说,推衍其义,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主重滋阴。因为当时是承平的时候,丹溪是南方人。他看见南方一般的人,身体柔弱好食者多,所以用清滋之品,颇能见效,这是丹溪偏重养阴的原因”。上说见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尽管对于四大家的医学理论形成的分析略嫌简单,然而指出各派特点,还算到位。
, http://www.100md.com
    宋、元以后,明、清两代的医学,对前代各有所宗,各有承继,名医辈出,人数上远远超过宋、元,但在创建新的医学流派上,总起来看却成绩寥寥。有所谓温补派,为山阴张景岳所发明,他的见解是:“人之生气,以补阳为主。”喜欢用熟地黄入药,当时医坛戏称他张熟地。这一派的人不少,可以说统治了明代后期的医学,一直到清代的叶天士那里,才稍异“温补”之说,而代之“温热”之说。叶天士后,吴中徐灵胎为一时大家,但似乎于门户上反而淡漠了。中医学派的兴起,得力于宋代理学,但是近世以来,医学流派的这个“流”却停滞不前,分析其中原因,一定程度上恰恰是给理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框住了。运气之说,寒也罢,热也罢,温也罢,凉也罢,翻来覆去,也就只能推明阴阳五行之理,证出一个医学上的“命于天而性于人”而已。医“学”至此,精华似乎已经穷尽,又怎么能够发展出新的学派来呢?正因为大势所限,清代以后中国医学就随此不可避免地式微了。中医最后不能不把它的崇一地位让给西方来的医学科学,也算是一种气数。

    中国医学有了宗派,自然也少不了各派之间的论争。在中国医学的经验主义时期,宗派之争似乎很难达到学理的层次。先秦时代的地方医学派别,大概只能在医术的高下上彼此竞技,结果却出现了扁鹊在秦国为秦医有势力者所暗杀的残暴事件。从那以后,身处民间的医人们的竞技,事实上成了他们医术的互相保密,秘相授受,自生自灭。张仲景的伤寒学说出,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医人那里,藏于秘囊之中,占为私有,大家彼此防范,论争是难以发生了。宗派的论争,出于学理不同,见解相异,亦从宋元之际的四大家开始。其中以刘河间与李东垣之间最突出。刘河间笃信古方,用寒凉药,他的理论是:六气都从火化,所以要降心火、益肾水,而李东垣师承张洁古的古今异轨思想,不用古方,坚持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治病在于补土,益气升阳。信古还是异古,不单单在是否坚持医药传统,而在于对传统医理的理解,亦即怎样认知“气”与“五行”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由此看来,刘河间不过重在降火而理气,从而求得水、火在人体内的平衡,李东垣却要加固根本之土,进而达到养气的目的,“气”养足了,阴阳自然调和。谁对谁错,是不好作出判断的,而且他们彼此也绝无打败谁、取代谁的可能,所以只有各行其是。当然论争也不是没有意义,它带动了医学思路的扩张,也带来了医术的丰富多样,至少古方与今方,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映发,所以才有了后来朱丹溪参合古今,以滋阴为主的综合观点。
, http://www.100md.com
    明、清两代,宋、元四家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朱丹溪,明中叶以前承传他的人还真不少,据《中国医学史》所列举,如戴思恭、原礼、虞搏、王纶、徐用诚、刘纯等人,都是认真遵从朱丹溪的理论的。直到山阴人张景岳发明“温补说”,才又有新的医派出现,这时候整个中国医学的重镇已经由北方移到江南。由张景岳的“温补”,再扩展到赵献可、薛立斋的“养火”,这一派大概也能代表江南医学的面目了。此时的医学理论之争,显然就是南派与北派之争,所以张景岳一出来就既反对刘河间又反对李东垣,兼带着连朱丹溪都攻击到了--因为朱丹溪的那一套也是从刘河间演变而来的。南派医学内部发生争执的,是清代康、乾时期的叶天士与薛生白,他们都同时是吴中负有盛名的医人,都以“温病”立论而修改了张景岳的观点,但不知为什么两人攻讧得非常厉害。医理的分歧在其次,大约更多的是引发了意气之争,这就使两人之间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不过根据《吴中名医录·薛生白传》中记,叶、薛同名于时,常互相抨击,但薛氏每见到叶氏处方而善,未尝不击节称叹。他们在医学观点上倒似乎相当宽容,反过来也见得两人的争论十有八九是互相较艺不服气的意思。由此观之,尽管叶、薛两氏都是吴门医学的顶尖人物,但对于医学的竞争,在学术上已没有多大意义,这是中国医学流派走向末流的征兆,中医医学到了这一时期已不可避免地趋向衰落。余下的医学争论,在近世以来转向医学的国粹派与西学派之间的对峙,但以阴阳五行为主要特点的中医玄学,怎么能斗得了西方的实证科学?在西医科学理论的僭越下,失去了自身理论基础和思想特长的中医,其在中国的结局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谈中国传统医派及其论争,谈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现在有人还要提振兴中医、发展中医学派的话头,还真叫人一片迷茫,不知从何说起了。, http://www.100md.com(费振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