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院 > 医院动态
编号:10311996
让瑰宝闪光的人——记北京藏医院主任蒙医师邢鹤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51期
     幽默、爽朗是身材魁梧的老蒙医邢鹤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北京藏医院蒙医血液科诊室里,记者见到了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邢鹤林主任蒙医师。

    说起蒙医学的发展,邢鹤林讲起了故事。在美丽的辽西走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清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了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佛寺乡,遇到一喇嘛,高谈阔论之后,康熙龙颜大悦,临行时问有何难处?喇嘛说,“拟建寺供佛,唯银两尚缺。”康熙便修书一封,嘱其日后京都取银,择日动工。斗转星移,一座宏大的瑞应寺拔地而起,寺内供药师庙,后扩建为门巴扎仓医学部,广招门徒,传授佛学和蒙医药学,培养了不少蒙医。广布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行医治病。现在虽然阜新市境内的瑞应寺一片废墟,但阜新市却成了蒙医学的发祥地。

    阳光哺育 青草萌芽

    1951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诞生两年,百业待兴。党和政府把阜新市县境内分散行医的208名蒙医组织起来,调进了医院和卫生所,组建蒙医科。邢鹤林的父亲邢布利德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57年,邢布利德调进了阜新市县中医院蒙医科。由于善治疑难杂证,邢布利德的名字和蒙医蒙药的疗效象长了翅膀,传遍了四面八方。邢布利德17岁拜瑞应寺门巴扎仓主持喇嘛、五世活佛盖图丹的“道布口”乌恩巴依尔为师,走上从医之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蒙医蒙药事业,塞北人民亲切地称他为“蒙古神医”,草原人民赞颂他有“回春之术”,由于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邢布利德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邢布利德的努力下,1981年,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建成,1987年改建为辽宁省阜新市蒙医药研究所,集科研、医疗、教学、制药“四位一体”。
, http://www.100md.com
    邢鹤林成长的世界被药材包围着,被贫困交加的患者包围着,而药罐子、药碾子也成了他的玩具,他6岁时开始帮父亲蹬药碾子,坐着马车跟父亲去挑选药材。患者的呻吟,给邢鹤林的心灵上罩上了一层云翳,而神奇的蒙医蒙药又在他的心灵投下一束光明。

    “学医吧,孩子,学医能救人之命”父亲邢布利德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情。9岁时,邢鹤林被父亲送到塔子沟庙跟乌恩白音喇嘛学医,后来又拜专为活佛治病的古那喇嘛为师,成立蒙医学校后,他又到蒙医学校学习。

    邢鹤林在民族医药的宝库中徜徉,他嗅到、看到了蒙医蒙药的奇香异彩。从1960年开始,邢鹤林高大、健壮的身影就出现在他的家乡——知足山,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让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沟沟岔岔。他白天为患者诊病、炮制药材,夜里潜心钻研蒙医理论。他读《兰图巴》、《四部医典》……在农村行医的20年间,他读过的蒙医理论书籍达1000多万字。

    围绕“蒙”字弘扬特色
, 百拇医药
    邢鹤林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他如同在大川深谷中寻觅、发掘的探矿者一样,在蒙医传统理论的瀚海中畅游,他要从中找出闪闪发光的珍珠。1979年的一天,邢鹤林提着沉重的书籍,走进阜新市蒙医药研究所,同父亲邢布利德一起,走上了用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新征程。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病名,它素有“恶性贫血”、“骨髓痨”、“软癌”等极可怕的名称,它是由骨髓造血组织减少,从而引起造血机能衰竭的恶性血液疾患,其急性型患者,有30%在一年内死亡,慢性型患者虽可生存多年,但患者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治疗此病,国际上多采用骨髓移植,一次手术不仅要花掉数万元巨资,而且配型骨髓极为难找,足以让医生和患者生畏。在国内一般采用脾切除术或激素疗法等,效果均不理想。我国每年大约有40万~50万患者受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折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邢布利德和儿子邢鹤林就已经开始探索用蒙医蒙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即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中,这项研究也从未间断。邢鹤林为记者介绍,蒙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皆依赖体内固有的三相和合,即赫依(风)、希拉(胆)、巴达干(涎)三相和合;饮食精华、血、肉、脂肪、骨、髓、精液七种体力以及大便、小便和汗液三垢,保持相互协调而进行。上述三者中三相和合支配着七种体力及三垢的运动变化。但是,风、胆、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偏盛偏衰,太过、不及和相互骚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并成为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七种体力和三垢即成为受病的病理物质基础,所以,三相和合也称“三因”、“致病者”;七种体力及三垢也称“受病者”。因此,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莫不以风、胆、涎的生成、变化为理论基础,治疗疾病,就是调整风、胆、涎,使之趋于平衡。
, http://www.100md.com
    蒙医在治病防病上,主要是从饮食、起居、药物和外治四方面入手。蒙药学的理论有五行及六味、八性、十七效之说。认为万物之生机源于五行:地(土)、水、火、风(气)、空(天)五行为药物生长提供土壤、水份、光照等条件,药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行。

    邢鹤林主任医师还详细讲解了蒙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邢鹤林说,血液在蒙医学的理论中是七种体力之一。七种体力,也称七体气,是维持身体的七种物质基础。在七种体力中,以饮食精华最为重要。因为其它六种,均由它转变而来。蒙医学称血液方面的疾病为“血症”或“血分病”,是蒙医所称的六种基本病型之一。血症又分为体内恶血泛溢及血分败坏二大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属于后者,即血分败坏之病,究其原因,可探其生化器官——肝脏。而肝脏致病的原因,是由饮食精华不纯所致,而饮食精华又由脾胃化解。据此,蒙医便形成了以合病为入门,以肝、脾为着眼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蓝图。

    为了验证蒙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邢鹤林等人汇同阜新市县科委和卫生局的干部分头随防患者及其家属。在这期间,他们结识了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陈泊,并达成了运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共同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协议。
, 百拇医药
    1990年8月22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日子,蒙医蒙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通过了省科委和省卫生厅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研究表明,通过40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2.1%,基本治愈率为31.3%;一般需要3~5年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蒙医蒙药的治疗时间要短得多,专家称其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民日报》等报纸相继刊登了邢布利德、邢鹤林父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消息,称其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创出了新路。对蒙医药的潜心研究,使邢鹤林在国内血液病研究中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步入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蒙医蒙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科研成果1991年荣获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攻关科研项目,全国29个省

    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和蒙古、日本、前苏联等等国家的患者纷纷前来求医索药。

    面对成绩,邢鹤林没有知足常乐,他说“我的家乡名字叫知足山,然而,我对蒙医蒙药的探索和追求决不终止,我永不知足”邢鹤林的话既风趣又幽默。邢鹤林利用业余时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翻译整理的两部大型蒙医经典著作蒙藏对照《四部医典》和《兰图巴》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得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
, 百拇医药
    邢鹤林不但善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对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前列腺增生、脉管炎、风湿、类风湿等疑难病有独到的治疗方法。

    邢鹤林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每天找他看病的人很多,凡找他求治的,不论职务高低,年长与幼,生人熟人,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精心诊治。

    党和政府充分肯定了他所取得的成绩,邢鹤林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和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劳动模范,在2001年召开的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上,他的论文获得最高奖——金奖,邢鹤林还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有人说,蒙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块瑰宝,而邢鹤林就是让瑰宝闪光的人。

    现在,退休后的邢鹤林被北京藏医院(北京民族医医院)聘为特聘专家。邢鹤林说,这里交通方便,更多的患者可以享受到蒙医蒙药的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他将毫无保留地把蒙医蒙药这神奇的瑰宝奉献给养育他的祖国和人民。, 百拇医药(熊昌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