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329131
异于伤风感冒的冬温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72期
     王先生年近古稀,前几年每至冬季都要患一场感冒发烧的病,用一般治疗感冒的药多不奏效。今年冬至刚过,王先生又因发热转诊于余,刻诊时体温38.9℃。望舌切脉,综合分析,王先生所患为冬温,予以白虎桂枝汤加味,3剂而愈。由此,王先生改变了从不服用中药的观念,逢人便说:还是国医神奇!

    冬温是冬季发生的一种温病,与气候反常有一定关系,而发病者以阴虚阳亢体质为多。其临床特点为,发热不恶寒,或短暂的轻度恶寒,头疼,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燥或干黄。与冬季感受风寒而发的伤风感冒有别。初起治疗宜辛凉解表,但由于感受温毒轻重的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还有误用辛温解表药引起的变证,因此,治疗应明确证候性质,方可达到预期疗效。

    一、冬温正治法:证见发热不恶寒,头疼,心烦,口渴,咳嗽,咽痛,脉浮数,舌苔白干。治宜辛凉解表法(《时病论》)。取薄荷10g,蝉衣10g,前胡10g,淡豆豉5g,栝楼皮15g,牛蒡子10g。口渴甚加花粉15g;咽痛加僵蚕10g、射干10g;痰多加炒卜子10g、炒苏子10g;头疼加白菊花10g、荆芥穗10g。若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烦躁,脉浮紧者,则用大青龙汤(《伤寒论》)双解表里。取桂枝5g,生麻黄5g,炒杏仁10g,生石膏30g,生姜5g,大枣5枚,生甘草10g。也可加入芦根30g以透内热。
, 百拇医药
    若发热四五日仍不缓解,并有烦躁汗出,舌红苔黄者,可用大剂白虎汤(《伤寒论》)急清内热。取生石膏30g,知母10g,粳米30g(纱布包煎),生甘草10g。也可加入青蒿30g、元参10g、麦冬15g滋阴清热。

    若发热四五日不解,并见腹满便秘,心烦汗出,舌红苔黄者,可用凉膈散(《和剂局方》)清热泻火。取生大黄6g(后入),芒硝5g(冲服),生栀子10g,薄荷10g(后入),黄芩10g,连翘15g,生甘草10g。

    二、冬温变证治法:凡素体肺阴不足,冬温外侵,易入肺经。证见发热,咳嗽,口渴,咽痛,痰中有鲜红血丝,脉浮数,舌苔少津。治宜清解金脏法(《时病论》)。取牛蒡子10g,川贝母10g,马兜铃10g,炒杏仁10g,栝楼皮15g,冬桑叶30g,桔梗10g,炙枇杷叶10g,生甘草10g。可加入白茅根30g、小蓟30g、石斛10g以加强清肺止血功效。若见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明显,可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取生地10g,麦冬8g,玄参8g,象贝母5g,牡丹皮10g,薄荷10g(后入),炒白芍10g,生甘草12g。应用时可加入金银花10g,连翘10g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 百拇医药
    三、冬温误证治法:冬温初起,当用辛凉解表法,若误用辛温散邪剂,如麻桂荆防剂,无异于火上添油。可见发热,颧赤,咳嗽,痰红,脉浮滑数,舌质红赤,苔干少津。宜用甘凉养阴、辛凉透热法,选清金宁络法(《时病论》)。取麦冬30g,玉竹15g,生地10g,旱莲草15g,冬桑叶15g,炙枇杷叶10g。若服用后,热势已退,面有神色,可加龟板20g,鳖甲20g(均先煎30分钟,后入它药),以滋阴补虚,免其热复。

    以上所述为冬温治疗的常法。笔者还曾治疗数例因冬月贪食辛热肥厚,致胃中积热,久而不消,感受温邪而发病者。多伴见胃脘痞满,恶心口苦,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浮滑略数。每取《温疫论》之承气养营汤(知母、当归、枳实、厚朴、大黄、白芍、生地、姜引)加味而获效。如热盛加金银花、连翘、冬桑叶,咳甚加鱼腥草、芦根、黄芩,口有秽气加藿香、佩兰等。, http://www.100md.com(毛德西)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 > 普通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