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5592
2003:盘点青少年10大热门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5日 《现代护理报》 2004.02.25
     近日,上海社会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基于在上海300万青少年中的广泛调查,推出了当前青少年群落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热门问题。就此,笔者采访了该所所长杨雄教授……

    【健康】体能素质全面下降

    如今想在学校里找个“豆芽菜”身形的孩子,恐怕还真不容易,但要找个身形如水桶般的“强壮”孩子,倒是比比皆是。

    必须承认,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程度是比以前(1995年)高多了,贫血、龋齿的情况也减少了,但是,和身高、体重、胸围的加速成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没有增长而是全面下降。

    除此之外,痛风、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原本不属于青少年年龄段的病症也出现了,特别是糖尿病在15岁以下人群中的患病率已经达到9%,城市白领青年患脂肪肝约占12.9%。

    点评:“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学校和家长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强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注意合理的平衡饮食。
, 百拇医药
    【学业】不降反而越来越重

    自从实施“减负”措施以来,中小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明显增多了。有了自主时间是否就意味着学业压力减轻了?

    调查发现,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还是不轻。大部分学生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完成老师和家长安排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双休日和法定假日花在作业上的时间要比平常多1个小时左右。

    根据中小学生长身体的规律,需要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可是学生的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占48.6%,最少的一晚只能睡6个小时,在9小时以上的仅占51.4%,说明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睡眠时间不能适合增强体质、健康成长的需要。

    点评:减负最重要的是治本。从当前的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差,需要抓“亦减亦加”,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劳动技能教育,加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一个民族的希望也在于此。
, 百拇医药
    【性教育】开放环境下应开放

    在传统医疗卫生体制中,青春期的少年处于儿科、内科和妇科“三不管”地带,成为“医学孤儿”。再由于青少年自身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成为不安全性行为的高危人群———据上海计划生育生研所对上海某大学学生调查,在校生中9%的女生、7%的男生承认有性行为,在高年级中,有性行为的比例高达15~20%。

    目前,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已经明显划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渠道。青少年现有的生殖健康知识大多是从非正式渠道获取,调查中,不少青少年人承认性知识来自一些厂家广告,甚至是来自于墙角、电线杆上的误导性江湖广告。即便是这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父辈。

    据抽样调查,上海市的未婚先孕者中无避孕知识的占25%,在流动人口中无避孕知识的未婚先孕者比例更高达50%。

    点评:性成熟提前了,堵不是办法,只能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导!让孩子们从小合理取得相关的生理知识。要明确告诉孩子,早熟的水果与成熟的水果味道肯定不一样。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接种疫苗”工程,有关部门应用专业人才、专业的技术手段解决孩子们成长的烦恼,而有一套完善的性教育课本,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百拇医药
    【消费】已经到不能不管的地步

    媒体报道,上海一名中学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每天都要花上几十块钱才舒服。没赚钱时就已经养成了花钱的习惯,这是独生子女不良教养方式造成的消费特征。很多消费品,如手机,已经将青少年定位为主要目标群了。

    “品味”消费是上海消费界一直高举的大旗,“品位”消费也成了部分青少年的追求目标。以此作为“身份”的象征。

    情绪化消费成为“独苗”们的又一大消费特征。对他们来说,消费是一种宣泄,是一种证明存在的方式。

    吸烟,酗酒,观看成人书籍和影像制品,进行成人娱乐活动等也成了一部分青少年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些不良消费,一方面与社会和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不满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项对某高职院12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问卷调查抽烟动机时,38%的学生是“一抽解千愁”。
, 百拇医药
    点评:如果爱自己的孩子,那么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学会生存的本领,而不是提供物质上的享受,依附在家庭上的消费必须量力而行。

    【心理】自杀呈明显低龄化趋势

    上海一位初中女生,因为和妈妈在零用钱上发生了争执,立即蹿上6楼阳台要自杀。楼下年长的看客们很纳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轻言生死?

    这是青少年心理异常的表现。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已经超过12.9%,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重灾区”竟然是小学生。

    专家列举了以下5种比较普遍的心理通病及其成因,这些都可能引发激情性的自杀行为:

    神经衰弱症:长期精神过度紧张造成,表现为失眠、健忘、疲乏、头痛头晕、心情烦躁抑郁、易发怒、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
, http://www.100md.com
    (这部分青少年自尊心很强,追求上进,易自我加压,家庭责任感很重,想尽早经济独立,渴望为父母争气。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往往较高,超出实际,一旦达不到,便陷入无限的自责、愧疚状态。)

    强迫症:该症状的特点是“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并存,两者的冲突导致紧张不安、痛苦。

    (这样的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的反应不正常,但没办法改变,他们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对大人有一定迷惑性,比如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办事认真、喜欢过多过细地思考问题、过于追求完美、自制力较弱等。)

    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往往找不到引起焦虑的具体对象和理由,无端感到惶惶不安、心烦意乱,甚至产生恐惧感。同时伴有心悸、头昏、恶心、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个性特点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自卑多疑,好夸大困难或回避困难,依赖性强、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神经质倾向等)。
, 百拇医药
    孤独退缩症:患此症的青少年女生多于男生,往往情绪消沉、胆小怕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到公开场合去。一旦被迫出现在公开场合,则忸忸怩怩、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语无伦次。

    多疑症:表现为主观臆测,无端猜疑。

    (这些青少年往往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往,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从而引起内心不必要的痛苦。)

    点评: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要及早求助于专业人士。

    【安全】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同样是性骚扰的受害者,调查发现,这种伤害往往发生于上学、放学路上和课间休息时间,骚扰者以民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受害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对抗骚扰,而性骚扰还只是青少年安全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
, 百拇医药
    调查中发现,除火警电话号码“119”有95%的人知道外,17%的被访者不知道匪警电话“110”,更多的人不知道急救电话的号码"“120”,占了48%;对人体发生生命危险的征兆只有13%的人“很清楚”;而对于突然受伤或急病的应付“很清楚”的只有8%,1/3以上的人束手无策;对触电和煤气中毒的相应知识的了解度,表示“很懂”仅占19%,“不太懂”和“不懂”的约三成;58%的被访中学生不知道游泳时抽筋该怎么办,只有27%的人自称会做人工呼吸。

    点评: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现行的教育内容有关。学校及家庭应该从日常生活入手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此类常识。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应拓展内容,使青少年不断增加性的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文化挑战要有好心态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 百拇医药
    该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饮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98.5%,女性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

    点评:倘若发现自己“e网情深”了,在现实生活中显得难以适应,同时存在诸多情绪低落、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时,很可能是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请教心理医生也许很明智。

    【犯罪】再度上升

    据上海市爱心基金会对七区37个街道的青少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638名16~18周岁闲散青少年中,3年内刑满释放的有71人,解除教养的有44人,被判处徒刑的有44人,暂不起诉的有27人,加在一起共186人,占闲散青少年的29.15%。另有表现差的84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23人,有违法行为的15人,有犯罪行为的12人,加在一起共134人,占闲散青少年的21.00%。外还有一部分闲散青少年已接近违法犯罪边缘。
, http://www.100md.com
    点评: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并增强贴近性。比如,学校教育中要改编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在教材中多讲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从一些日常行为和小事入手,主动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仇亲】代际冲突增大

    孩子15~17岁时,总爱和父母对着干,这种“作对”情形大约能持续2~3年,且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得强弱不同。精神分析理论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仇亲期”。然而,往往在这段时期内,父母正处于波动的更年期,于是在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仇亲”现象就分外明显。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较高,那么,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应该相应较高。然而,研究却发现,成就需要较强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32.5%的孩子在低分组,高分组只有12.8%。只有5.4%的孩子在学习需要的问题上选择“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满足家长对我的期望”。
, http://www.100md.com
    点评:父母在日常行为方面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身教重于言教”。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辞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2)对子女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画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但要经常关心他们。需要干预时应采取适度的形式。(3)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父母应该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4)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要求不犯错误。(5)多和孩子沟通。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多方面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民工子女】生存与教育待关注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民工子女喜欢上学和读书,在受教育层面上,46.7%流动儿童觉得与上海的孩子相比是有差距的,不同程度流露出对上海孩子的羡慕甚至是嫉妒。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已经超过380余万,随之而来的是超过20余万的“流动儿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远未圆满解决。

    在上海接受教育,无论是在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其收费都比外地欠发达地区要高。对于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家长反映孩子的分数中有很大的水分,教师的水平不高,有46.2%家长认为由一个教师全科兼任的方式很不合理。

    如果不能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以公平向上流动的机会,若干年后,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点评:“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办法在于修改《义务教育法》,依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机制和民工子女就学的相关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倡导教育创新的知名学者陈孝彬建议说。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永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张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