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1期
编号:10391870
夏季流行性感冒的特点及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1-3005-02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传染性,易引起广泛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症状大致相似,但夏季流感发病,则症状较重,且缠绵难愈。笔者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略述管见,供同道参考。

    1 临床特点

    1.1 致病特点 风为六淫之首,善行数变,四季均可使人致病;暑为夏季时令火热之邪易耗气伤津,伤人最重;夏季雨水较多,湿气偏重,湿邪粘滞重浊,缠绵难愈。三气杂至,合而伤人,一般发病急,病症重,耗气伤津,易病难愈。

    1.2 病症特点

    1.2.1 发热重 夏暑季节,气温较高,雨湿偏重,湿热不易蒸发,故发热较重。
, 百拇医药
    1.2.2 寒热往来,汗出而热不易退,或午后身热 湿热交蒸于肌表,留恋气分,正邪交争,故见寒热往来;热迫汗出、邪郁肌肤故汗出而热不退;热为湿遏,故见午后身热。

    1.2.3 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 为湿阻气机,蒙蔽清阳,下注胃肠,耗伤津气之象。

    1.2.4 苔腻,或白或黄,脉濡缓或数 湿郁于内,内蕴化热,故见上述舌、脉之象。

    1.3 治疗特点 夏季流感初起,多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发热不重,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宣畅气机,解表利湿。用香薷饮或三仁汤加减治疗。若见发热重,寒热往来,汗出而热不解,渴不多饮,或发热倦怠,胸闷腹胀,咽痛颐肿,吐泻淋浊,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可用黄芩滑石汤或甘露消毒丹、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用药宜芳香清利,清热解毒之品,忌用辛热、酸涩之味。免致耗伤津气或闭门留寇,致正气耗损,邪气缠绵。
, 百拇医药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4岁,农民。1995年7月26日就诊。诉:农忙双抢,感冒人多。于本月24日在田劳动,天本炎热,突下暴雨,全身淋湿。当晚即感头重如裹,发热畏寒,喷嚏流涕,身体倦怠。在村医处取感冒药服用,汗出热稍退,继而复发热,逐见寒热往来,常汗出而热不解,腹胀胸闷,呕恶不适,病如疟状。再经输液等治疗1天无效。查体:体温39.8℃,发热貌,身热有汗,苔腻稍黄,脉濡数。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疟原虫(-)。胸透示心、肺、胸膈正常。诊为流感。为暑热雨湿侵袭,致湿热滞留肌腠,阻遏气机。用藿朴夏芩汤合黄芩汤加减:藿香10g,薄荷6g,淡豆豉10g,法半夏9g,白蔻仁5g(后下),青蒿10g,黄芩10g,生薏仁15g,2剂,水煎服,每天1剂。嘱忌食酸冷、油腻。服后热解身凉体愈如初。方中藿香、薄荷、淡豆豉、青蒿芳香清凉,祛暑化湿解表;厚朴、白蔻仁、法半夏化湿和中,黄芩、生薏仁祛湿清利,诸药共奏解暑化湿,宽中和降之功。

    3 体会
, 百拇医药
    夏季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湿热不易蒸发,易成致病条件。风为六淫之首,暑为夏季时令,雨多致湿热留恋,三气太过常合而伤人。流感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生在夏季,由于气候条件及致病因素等原因,除一般常见症状外,有此症状则有所不同,且较重笃,病程也较长,故治疗亦有所区别。暑热治宜清凉,故常用辛凉清解之品,如薄荷、淡豆鼓等以解暑清热;湿邪治宜芳化,故常用佩兰、白蔻仁、厚朴、茵陈等以芳香化湿。不可见有畏寒等表证而误用汗法。虽有胸闷腹胀等症而不可用下法。虽见午后发热而不可用滋阴清热之类。正如吴鞠通在《湿病条辨》中告诫 说:一、不可因头痛畏寒,误“以为伤寒而汗,汗伤心阳”。二、不可见“其胸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误下伤阴”。三、更不可“见其午后身热,误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之邪……遂有锢结而不解之式”。

    作者单位:432800湖北省大悟县人民医院

    (编辑维 兰), 百拇医药(刘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