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5期
编号:10396408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5-0742-01

    小儿厌食症指排除其它疾病而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现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如下。

    1 病因分析

    1.1 饮食不平衡 本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或父母过于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或盲目投以肥甘厚味,如过食糖类、粘腻、炒食香物,或任其所喜养成偏食习惯,损伤脾胃以致食欲减退。如《素问·奇病论》曰:“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痹论》云:“饮食自信,肠胃乃仍。”有的患儿养成饮食偏嗜的劣习,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以致损脾伤胃,久使运化、受纳失职,形成厌食。这是当前小儿厌食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1.2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有的早产儿或出生时禀赋不足的患儿,不能合理调养,以后失养先天,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而致厌食。
, http://www.100md.com
    1.3 久病多病伤害脾胃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患病之时,易伤及脾气或损胃阴,影响运化功能,又失于调治,便成厌食病症。《幼幼集成》云: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

    1.4 暑湿薰蒸,脾阳受阻 每当夏季暑气当令,多有夹湿,暑湿薰蒸,则脾阳受阻,健运失职,清浊升降失常,以致不思纳谷。

    1.5 肝胃不和,胃失和降 食欲减退,小儿虽少见七情为病,但有的娇养任性、情志不遂、所求不得亦可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影响食欲。

    2 病机探讨

    2.1 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灵枢·脉度篇》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其病在脾。《幼幼新书》云:“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脾胃健运,方能知饥食,食而能化。”各种原因导致脾运失职胃纳失司,都能造成厌食症。故厌食患儿临床症状并不多,但均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如见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多白腻,此乃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健,水湿不化之故。
, 百拇医药
    2.2 脾胃气虚 临床表现为精神疲乏,形体偏瘦,面色萎黄,自汗或盗汗,大便溏或完谷不化,舌质多偏淡、胖嫩,苔多白薄,此乃脾胃气虚,受纳转运失职,后天生化不足。

    2.3 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纳呆,夜寐不宁,大便干燥、溲黄,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

    2.4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为郁闷不乐,性情烦乱,不思饮食,夜寐惊哭,舌红苔多见微黄或黄燥少津,脉多弦细。

    3 治疗方法

    首先对子女家长进行育儿知识的教育,不要片面追求高营养食品,盲目投肥甘厚味,过食水果、糖类之食物,培养小儿生活饮食有规律及讲卫生的习惯,我们在临床上近年来常用下列几种方法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3.1 温化痰湿,消导开胃 脾性喜燥而恶湿,如因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水果或感受寒湿暑湿,导致脾运失健,水湿滞留痰浊内生,脾阳受困,阻碍胃气升发。证见面色少华萎黄或白,胸闷脘胀食欲减退,舌淡苔白腻或白厚,常用平胃散、二陈汤之类佐以山楂、内金、砂仁等。
, http://www.100md.com
    3.2 益气健胃 脾主运、胃主纳,二者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的摄入,消化,吸收及转输。《诸病源候论》曰“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纳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说明脾胃气虚是导致厌食的主要原因。证见纳呆神疲,面色白,寐时多汗,大便易溏,舌淡苔薄,指纹色淡,常用补中益气汤加淮山药、茯苓、炒谷牙、炒米仁之类。

    3.3 养胃生津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不但需要胃阳之蒸化,还需胃津之濡润拌和,胃津的盈亏与消化功能关系密切,如胃津充足胃得所养则消化功能旺盛,食欲正常,反之素体阴虚或病后阴伤,或过食肥甘,蕴热灼津等原因而致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则胃气不升,食欲减退,证见面色萎黄,口干喜饮,心烦少寐,便干溲黄,舌红少苔或舌苔花剥,指纹紫滞,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川石斛、乌梅、五味子、淮山药之类。

    3.4 疏肝和胃 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脾气能升,胃气能降,纳运正常,若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则食欲低下,有的父母对小儿娇养任性,情志不遂,所求不得,则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影响食欲,证见郁闷不乐,性情烦乱,夜惊哭,舌红,苔薄黄,脉弦,以柴胡疏肝散加郁金、木蝴蝶、麦冬之类。

    作者单位:556000贵州省黔东南州中医院

    (编辑 于少伟), 百拇医药(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