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中医
编号:10400781
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7月 第4卷 第1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4-2175-03

    中医现代化自提出开始,就一直是医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跨文化体系的变革过程伴生的诸多困惑,使学术界的争论一直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中医发展需要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实现现代化才更符合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通过对中医现代化的内涵、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内容进行讨论,阐明在坚持中医特色及优势的前提下,容涵社会科学中有助于中医发展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才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 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医学以汉文化为载体,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论,从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有着与现代医学所不同的特色:蕴含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系统性理论体系,积累了数千年的医学史料,对难治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及其确凿疗效,对体质偏差(亚健康状态)的调整,都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
, 百拇医药
    但以科学发展至今天的角度视之,中医学也显现出某些不足:较为粗疏的传统理论难以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因结构的封闭性而对信息激增环境的适应不足,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吸收、容纳和利用率低;诊疗过程中的逻辑完备性不足等均对学科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滞。在当今社会,中医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基础理论上寻求更客观、更明确的表达方式;在诊疗上寻求更客观、严谨的方法与评价体系才能使中医学真正步入现代科学的殿堂。因此,实现现代化可以说是中医提高学术与临床地位,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2 中医现代化的本质

    “中医现代化”的探讨虽不断深入,但至今仍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其内涵,一般多表达为:中医现代化应该在保存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论、临床等进行科学化,使之成为现代科学组成部分。表达中庸,却知易行难,因而又派生出一些有所侧重的表述:或曰坚持中医特色为首务,或曰应将现代化放在首位,仁智互见。笔者认为,在考虑现实可行性的前提下,中医现代化应具有以下内涵: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中医现代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的优势特色为起点,以解决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利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在保持中医特色和与现代科学的接轨的问题上,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自身发展,不是要西化中医或以中西医结合代替中医,那么,在此过程中,就应在保持中医文化内蕴、主体特色及优势的前提下,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吸收现代其他学科的优势,形成强强互补,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以往的中医现代化表述常忽略了中医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而现代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中医现代化就不应只吸收自然科学的量化评价等思想,而应从中医实际出发,同时容涵社会科学某些有助于中医发展的思维与内容,使中医真正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逐步具备现代科学的特征。
, http://www.100md.com
    3 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现代化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和难点之一。中医理论体系在有着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同时,其形象性、经验性、推测性与逻辑上的某些不严密性,使中医的发展在客观性和被认同性上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就成为必须。但在其实践过程中却绕了一些弯路,一是表现为“以西范中”,不少研究是利用动物模型或实验室指标来探究中医的功能与证型,并试图以现代语言加以阐释,或企求 将实验结果转化为理论进而指导临床。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进展,但大多数推导却不尽人意,或令人生出疑虑:现代医学从结构到功能的还原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从中医的功能反推其结构基础;二是证实的研究大大多于证伪的研究,难以做到理论上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一些源于哲学的名词术语难于以现代科学的语言精确表达等等。使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至今未见大的改动。故其变革仍然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点 [1,2]

    那么,面对着博大精深的又有丰富哲学内涵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建立一个既能与现代科学接轨,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特色与文化内涵,达到继承与创新目的的新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呢?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在做好继承工作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吐故,就是先将中医理论梳理一番,摒弃那些理论上牵强附会而对医学实践已不起指导作用的内容;存疑之处则以统计学方式处理,或以临床与实验验证,以达到理论上的去芜存菁。纳新,是指在兼顾中医科学性与人文性共存的学科特点及在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遵循中医理论自身发展的规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参考现代科学的标准,以之作为为中医理论提升的参考,使中医理论逐步具有现代科学理论的特征。
, http://www.100md.com
    当然,跨文化体系的理论体系变革注定了其实施过程的重重困难,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基础,这一步是非迈出去不可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发展的规律,找准切人点,脚踏实地地去做。

    3.2 中医诊疗体系的现代化 中医诊疗体系的现代化包括中医诊断、治疗的思维与方法的现代化。传统中医的诊断思维是“有诸内,必形诸外”,而诊断方法则是凭借感官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为主。这虽然在宏观性、动态性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微观与纵向深入方面却较为逊色。中医学的辨证实际是以四诊所获取的表象信息,进行病证征象的排列组合,再与病证的理论模型比较,然后得出符合某一病证或相兼的综合病证的诊断结果。其诊断模型多而重叠、模糊,个体特征明显,其辨证随治疗、时间等因素而变,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它符合辩证法 [3] 。但其诊断的分类带有较大的人文与经验的成分,且模糊的“模型”再加上推理过程的个体化、灵活化,医师水平的参差等因素,较易表现出经验的公有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上的不足,或易带有某些主观性。同时,中医的诊断也有表现为有药证效应附属的倾向。事实上治疗效果不是诊断正确与否的唯一有效的检验标准,证或病的模型本身能提供一种可资检验的特异性客观指征,才应是诊断检验的关键所在。因此,借助现代科技完善中医的四诊系统,使四诊信息逐步标准化,在病证模型质量方面加以提高,增强其清晰和严谨程度,使证的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并紧扣疾病化,才是中医临床诊断发展的合理方向。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将定性的中医四诊指征转为现代的定量指标,再套入相对模糊的证候模型使之作出符合中医理论而又相对精确的诊断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治疗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于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客观可行的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上的优势是从机体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的主动调节适应能力、个体反应状态、机体对治疗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等方面着眼,且有三因制宜的调适。但其治疗上的重证轻病的观念导致其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损伤的具体认识不足,对于某些无证可辨的疾病常难奏效。不像西医,可在某些疾病的早期状态,通过各种生化检查来发现疾病。此外,证是由属于软指标的症状组合而成,病人是否好转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主观感觉,其疗效评价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规范。因此,中医诊疗的现代化就是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并借鉴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形成强强互补形成更高层次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科学诊疗方式并建立客观可行的疗效评价标准,使治疗既达到整体调控,又能针对微观局部,不但能使疗效提高,也可解决疗效评价问题 [4]

    3.3 中医信息资料整理利用的现代化 古老的中医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中医理论的基础与医疗经验大多记载其中,古文献可说是中医发展的源头活水,同时中医处在现代环境中,各种文献信息量激增,中医古代与现代文献信息中内蕴着大量可供研究利用的资料,因此如何整理文献信息就成了中医现代化很关键的环节。文献信息研究的现代化主要利用一切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来建立古医籍与现代资料各方面数据和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系统以供中医药发展之需。中医文献信息化的目标,现在应可逐渐达到。在此基础上,随着中医药理论、中医诊疗体系现代化的不断进展以及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就应进一步发展为以数字信息处理为主的数字化中医药,即利用统一性的数字化手段,对中医药的文献信息资料以及中医理论、中医实践进行处理利用,体系中的所有数据,信息的表示、存储、处理及系统内数据、信息传输都是数字型的 [5] 。使中医药成为可用计算机的语言来解读和表达的体系,使物化、功能化的中医药成为数字化的中医药。这是今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 http://www.100md.com
    3.4 现代化中医人才的培养 中医的发展需要精通中医 而具有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中医院校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中医本科的中医与西医课程之比一般是6:4或7:3,其他学科的课程开设则很少。由于中医理论有很浓的文化、哲学底蕴,现代是个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时代,中医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中医学术的发展不能与时代脱节,因而具有中西医及文理知识厚实基础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有鉴于此,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应仅限于中医与西医的课程,而应涉及文理多学科。高素质的具多学科知识的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中医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现代化的实施也可催生出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发展振兴中医,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肩上的责任,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医的现代化无论从文献、理论、临床哪一方面入手,都应在坚持中医学文化内蕴、主体特色及优势的前提下,容涵社会科学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吸取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精华而进行。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关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3(3):25-27.

    2 严灿.“中医现代化”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7):9-12.

    3 夏锦堂.浅谈中医现代化.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4(8):3-4.

    4 谭世发.关于中医现代化的几点构想.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5):33-35.

    5 史兰华.浅谈中医文献研究的现代化.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4):217-219.

    作者单位:151000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

    (编辑张 璇), 百拇医药(李姝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