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400425
略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指导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2-1139-02

    医学模式是以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特征及其本质的哲学概括,也是人类防治疾病和获取健康的经验总结。医学模式随医学进步而发展、演变,现在正处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下简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科学研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方向等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略论现代医学模式对发展预防医学的指导作用。

    1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它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一缺陷限制了它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察视野,妨碍其对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全面认识。
, 百拇医药
    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结构

    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医学社会化发展趋势增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一批具有现代特征的医学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诞生、人类对健康需要日益提高等,在这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背景下,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布鲁姆(Broom,1974)的环境医学模式以及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的基础上,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现代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因而得到WHO和国际社会医学界的认可,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 百拇医药
    3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开创预防医学发展的新时期

    在现代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实践中,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更新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

    3.1 树立社会预防观 预防医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在防治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要目标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正是从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发展的标志;现在,在防治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现代慢性病为主要目标的人类第二次卫生革命,单靠生物医学预防或仅靠攻克疾病医治的手段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动员全社会参与以及采取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的社会措施才能得到有效防治;1975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进入新 世纪其内涵不断深化,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为目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这对于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和环境质量,发挥预防医学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我国学者提出的“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
, http://www.100md.com
    3.2 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医院卫生服务模式将向预防、医疗和保健综合型转变 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维方式、卫生服务模式等一系列的转变。现代预防保健观认为,预防保健的理论、观点要贯穿到生命的全过程和疾病防治的全过程。为此,21世纪我国将从多方面、多层次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卫生服务的方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医院卫生服务将从单一医疗型向预防、医疗和保健综合型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融为一体,为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和基层社区以及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机制和形式。
, 百拇医药
    3.4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所谓公共卫生就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观点和技能为基础,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也称公共卫生措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卫生措施包括基础性公共卫生措施和应急性公共卫生措施。前者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建立与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责任网、信息网和紧急救助网、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建立和健全饮用水、食品等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开展病媒昆虫、鼠及其病媒动物的监控、健全爱国卫生运动制度、开展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等。后者包括紧急启动“三网”,制定防治方案、建立技术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 百拇医药
    3.5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临床医生是预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为改变目前医学教育重医疗轻预防的状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预防医学的理论、观点和技能渗入到各学科教学内容中;将预防医学中的《社会医学》、《环境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健康教育》等学科作为该专业的必 修课或选修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到基层社区去进行社区卫生实习,了解社区卫生问题和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学习社区卫生、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调查方法及评价方法,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邵靖方,严启之.预防医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61.

    2 龚幼龙.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1.

    3 梁万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

    4 胡怀明.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5.

    5 张胜年,刘卓宝.我国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的挑战与世纪展望.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1):72.

    6 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4):174.

    7 韦波,卓家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广西预防医学,2002,8(2):106.

    8 杨功焕.健康模式转变与中国慢性病控制策略.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4):145.

    9 Willam C.Cockerham.Medical Socilogy(T th ed).Copyright(c)1998by Prenlice Inc.

    (收稿日期:2003-09-19)

    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ˇ 基础医学院)

    (编辑使 臻), http://www.100md.com(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