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编号:10405490
天然植物药“家花”不如“洋花”靓?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48期
     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在1亿美元左右,仅占其中的3%~5%。全球OTC药企排名前百位的德国马博士大药厂宣布,今年5月将把一个具有排毒养颜、治疗便秘的植物药正式抢滩中国,而此前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也刚刚将其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华南市场,此外欧洲和日韩等国际大型医药企业集团通过在华合资和投资等实施本土化策略,纷纷涌入中国天然植物药品市场……实际上,这些都不过是“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的一个缩影。业内人士预测,在今后5年,这种进入速度将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中国传统中药正面临被“喧宾夺主”的尴尬境地。

    “洋中药”叫板“土中药”

    中国本是中草药的发祥地,而这些年“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却愈演愈烈,那么“洋中药”是凭借何种优势向中药的原产国发力?从目前来看,“洋中药”进军中国市场主要有三条途径:
, 百拇医药
    第一条渠道是产品推进。名列世界OTC药企100强之一的德国马博士大药厂等企业,一直以开发天然植物药为主,特别是天然植物排毒类产品在全球52个国家已有销售49年的历史,而现在,他们已将中国列为其重点发展的市场之一,仅在华南地区的广告费用就将投入1000万元。

    第二条渠道是产品研发。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瑞士诺华曾出资450万美元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的“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项目已经初见成效,诺华已经从该药物所提供的两批共1562个化合物目录中选出了1058个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中药及药材的研发而进军中药领域,仅以银杏叶产品为例,目前国内市场上已出现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另外还有日本的救心丹等都是中药的“衍生物”。

    第三个渠道是资本运作。去年年底,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与被誉为“中药第一品牌”的同仁堂共同投资2.39亿美元成立“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和记与同仁堂各占49%股份。紧接着,又传出李嘉诚要入股与同仁堂齐名的白云山中药厂的消息。
, 百拇医药
    我国中药企业虽然有1000多家,但是真正上规模、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还太少,这主要是因为无法从源头和生产等方面保证对中药生产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无法从药理及成分上有一个量化标准。而对于像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中药业来说,他们从药材选种、育苗等步骤即开始全程质量跟踪,每年在科研开发上的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左右,保证了其产品顺利通过美国FDA、欧盟GMP等国际认证。这也是“洋中药”叫板本土企业的实力所在。

    “土中药”出口不易“洋中药”进口亦难

    “洋中药”真的大举杀进来了?无论是上海的市场情况,还是专家们的观点都显示:中药和国外植物药竞争的战场主要是在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难,但“洋中药”想进入国内市场也难。

    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华氏大药房和雷允上药城这3家沪上的主流药店,他们进口的天然药物主要来自德国、法国和日本,品种最多也不过一二十种。在华氏大药房进口药和新特药专店销售的中药有上千种,进口的植物药最多不过20种,就品种而言,主要是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制剂金纳多、治疗肝病的利加隆、通便药舒立通以及日本的救心丹、正露丸等,其所占的比例不过在1%。雷允上药城的情况也与此相仿。业内人士说:在品种上,“洋中药”绝对不占优势。在价格上,进口植物药药价与国产中药相比,少则是3到5倍,多则10倍以上,比如日本产的救心丹20粒装一盒要131元,国产的速效救心丸仅售12元,所以洋中药的消费群主要限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消费的还是国产中药。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洋中药”对“土中药”的压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通过对中西部药品市场的调研发现,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因为价格优势,中成药的消费比例比合成药要高得多。即便在沿海地区,目前真正能对中药形成冲击的“洋中药”也只有银杏制剂金纳多。因为银杏在传统中药里是不入药的,而德国和法国对此研究较早,所以,在治疗冠心病的银杏制剂方面,中药相对落后。目前金纳多的国际市场已是德、法产品的天下。

    “洋中药”并没有在国内市场激增。毕竟,“洋中药”不可能跻身医保用药的目录,想进来也难。而国产中药的低价格适应了医保药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面对来势汹汹的“洋中药”,“土中药”也有自己的优势。

    让“土中药”走出“大宅门”

    中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使其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入世后的生命力依然“顽强”。但如何与“洋中药”相抗衡,如何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应是中国中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有专家指出:首先是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宣传,扩大中药在全球的应用范围和影响。二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这要求企业加大实现中药材、中药饮品质量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力度,控制好野生药材和地道药材的有效资源,增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三是要主动适应市场,迎合世界潮流,突破丸、散、膏、丹、汤的传统作法和观念,在高效、快速、微量化、给药便利、便于贮藏携带等方面下功夫,以排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宝贵财富继承下去,也才能让天然植物药发扬光大。, http://www.100md.com(郝家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