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3期
编号:10443887
山阴县一起人群间炭疽暴发的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4)03-0285-02

    2002年8月,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山阴县安荣乡西沟村发生一起人群间炭疽暴发。全村1098人,发病4例,病死1例,罹患率达0.36%,病死率达25%。这是继山西忻州地区1992年较大流行后在朔州市首次证实的一起局部暴发。

    1 一般资料

    西沟村是农业和养殖业并重的自然村,养殖业的收入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养奶牛和羊为主,该村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畜间炭疽大流行。1986年曾因炭疽流行死羊40多只,骡子一头。由于防病知识的缺乏,2002年8月7日部分村民食用未经检疫的猝死牛牛肉而发病4例,病死1例。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时间分布 西沟村至8月7日死牛后,8月10日发生首例病人,8月11日,3人同时发病,以后再无病例发生,流行终止。
, 百拇医药
    2.2 人群分布 患者全部是成年人,年龄分别为33、36、48、77岁,男2例,女2例。

    2.3 症状和体征 这次流行以皮肤炭疽为主。潜伏期3~4天,发病部位都在手指,皮肤出现丘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继而出血性坏死,形成黑痂。1例体温高达39℃,病指广泛性水肿,手指出现“红热”,腋下淋巴结肿大。另1例皮肤出现疱疹,破溃后出现高热(39℃),腋下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继而出现抽搐,继发炭疽性脑膜炎而死亡。其余3例经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基本痊愈。

    2.4 细菌学鉴定 患者静脉采血,1例血中分离出一株革兰阳性竹节状粗大杆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呈狮子头样粗糙型菌落,低倍镜可见边缘呈卷发状,肉汤培养基呈絮状沉淀样生长,上层清亮。无动力,串株试验阳性,青霉素抑菌试验阳性,碳酸氢钠琼脂CO 2 培养菌落呈粘液型。噬菌体裂解试验阳性。从而证实为炭疽杆菌。并从另1例患者皮肤病灶渗出液中也分离出一株炭疽杆菌。
, http://www.100md.com
    2.5 流行因素分析 此次暴发是经皮肤传播,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992年8月7日该村猝死一头牛,未经检疫村民就擅自剥皮,并将牛骨及肉销往县城及本村,直接接触肉者437人,4人发病。罹患率达0.91%,接触生肉者227人,4名发病者均在其中,罹患率达1.76%,而接触生肉皮肤破损者全部发病,因而经破损皮肤传播为本次流行的唯一传播途径。经过对传染源的追踪,4例病人系接触同一牛而发病。其中3例系洗牛骨时被牛骨刺破皮肤而发病,1例系剥洗牛时被牛骨刺破皮肤而发病,这就充分说明病牛是人间流行的传染源,而牛又是怎样感染的呢?西沟村是炭疽的自然疫源地。1986年发生过畜间炭疽大流行,由于当时对死畜污染的地面只消毒而没彻底10cm深埋而导致在阴雨季节细菌繁殖污染水草使易感畜传染人而发病。

    3 讨论

    牛是本次人群间流行的传染源,所以控制畜间炭疽是杜绝人群间炭疽流行的关键,因此接种疫苗,保护易感动物也显得特别重要,这次仅为该年漏种炭疽疫苗的牛发病,未造成畜间大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造成人群间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村民缺乏防病知识,皮肤破损后未消毒处理,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因此应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特别是疫源地防病知识的普及。

    作者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卫生防疫站

    (收稿日期:2004-01-24)

    (编辑清 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