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464796
试论推拿补泻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2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95级 邓玉平

    提 要 病有虚实之别。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亦当以虚实而论。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述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以期正确运用于推拿临床治疗。

    关键词 推拿手法 补泻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
, 百拇医药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 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 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

    2.1 施力大小 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 百拇医药
    2.2 施力方向

    2.2.1 直线推拿 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 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 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

    3.1 医者体位 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 http://www.100md.com
    3.2 患者体位 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4 施术频率

    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

    5.1 循经补泻 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5.2 穴位(线)推拿 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
, http://www.100md.com
    6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

    6.1 手法操作特性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6.2 穴位(线)特性 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7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
, http://www.100md.com
    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

    结语:推拿手法补泻具有相对性,推拿医学欲提高临床疗效,须在补泻“绝对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对原则,从而推动推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按摩医院.中国按摩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 王洪图.内经选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王安民.推拿轻重总是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82;17(4):178.

    4 沈景允.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7:28.

    5 廖正烈,中美推拿之比较.四川中医,1995;12:50.

    6 邹乐明.新医药资料.1979;3:11-13.

    7 邹乐明.试论摩法与擦法的关系.江西中医药,1984;3:36.

    8 张继祥,等.杨天鹏骨伤理筋手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