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32758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4日
     魏晓莉 时云林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00年第24卷第3期

    摘 要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喹啉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疟疾的流行至今仍然十分广泛,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导致150万~270万人死亡,其中100万是居住在非洲的5岁以下儿童[1]。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筛选了大量防治疟疾的药物,但是,自从50年代末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分别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以后,抗氯喹恶性疟迅速扩散蔓延,抗药性程度不断增加,并且从单药抗药性向多药抗药性发展。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抗药性疟疾的流行。目前,疟原虫对几乎每一种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疟疾防治形势非常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搞清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或逆转抗药性的发生并指导新药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大大推动了疟原虫抗药性机制的遗传学研究,本文就抗叶酸制剂及喹啉类药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1 抗叶酸制剂抗性的分子机制

    1.1 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

    乙胺嘧啶和环氯胍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两药产生抗药性都与DHFR基因点突变相关,但二者存在差异[2,3]。迄今为止,共报道了6个DHFR基因编码区变异:108位Ser→Asn或Thr,51位Asn→Ile,59位Cys→Arg,16位Ala→Val,164位Ile→Leu。单一点突变所致DHFR108位Ser变异成Asn即可产生乙胺嘧啶抗性,但对环氯胍的反应性仅稍有降低。对乙胺嘧啶产生高度抗性则需其他位点突变共存,包括51位Asn→Ile和(或)59位Cys→Arg。而与环氯胍抗性相关的变异是DHFR108位Ser→Thr伴随16位Ala→Val,同样,该抗性株对乙胺嘧啶的敏感性变化不大。

    另外,在对乙胺嘧啶和环氯胍交叉耐药的恶性疟原虫中发现存在多个位点变异:DHFR164位Ile→Leu,108位Ser→Asn,59位Cys→Arg和(或)51位Asn→Ile。由于仅包含Asn-108和Arg-59变异的原虫分离物不具有环氯胍抗性,因此,认为Leu-164变异在疟原虫对两药产生交叉抗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