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8838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还有用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4日 本会
     上海仁济医院

    上海仁济医院李焰生教授呼吁,用“后循环缺血”概念替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描述了由后循环对脑的供血降低这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引起的广泛的临床表现。VBI的症状主要有:言语不清、恶心和呕吐、麻木、不稳而不能行走或站立(共济失调)、突发眩晕、视觉改变(视力丧失、复视或眼震)以及肢体无力。VBI的诊断需要进行透视CT、MRI、MRA等检查。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VBI的患病有了新的认识,有研究报道约40%的VBI者有脑干梗死。因此,VBI的概念已越来越少应用,并被“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概念所替代。

    但是,VBI仍在我国被神经科、全科、内科、老年科、中医科和骨科广泛使用。VBI最常被用来诊断有颈椎骨质增生的影像学证据、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单纯头晕/眩晕。诊断的理论假设是骨质增生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得对缺血敏感的前庭神经核功能异常,进而产生头晕/眩晕(顾名思义是供血不足而非缺血)。许多医师没有能够详细地了解病史和做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错误地认为中老年人的单纯头晕/眩晕的主要原因是VBI,而不是前庭周围病变或精神疾患。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医师认为VBI不是缺血(不是TIA或梗死),故没有对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积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检查,对之治疗也不遵循科学证据(控制血管危险因素、阿司匹林或抗凝等)。

    为此,李教授呼吁,国家的学术性诊断标准必须依据临床证据而更新,应采用“后循环缺血”的概念来代替有误导意义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