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淮海医药》 > 2000年第0期
编号:10504471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淮海医药》 2000年第0期
     作者:吴江 王志锋 王银萍 于东风 刘弋

    单位:吴江(安徽省五河县城关医院外科233300);王志锋(安徽省五河县城关医院外科233300);王银萍(安徽省五河县红十字会医院B超室233300);于东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30022);刘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30022)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黄疸

    淮海医药00zk22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657.4

    笔者对53例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早期黄疸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原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1986~1998年,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包括外院转入我院)患者共53例,男16例,女37例,平均年龄46岁。急诊手术36例,择期手术17例,黄疸出现时间在术后1~5 d,一般无明显高热,部分有右上腹疼痛。黄疸原因:胆总管或右肝管结扎12例,胆总管继发性结石8例,残余胆囊并结石残留5例,胆汁漏致肝下积液4例,肝脏急性炎症6例,肝炎复发5例,肝硬变4例,输血后黄疸2例,原因不明者7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因素很多,大多系术中胆道损伤及残余结石所致,占47.1%(25/53),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本组分析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胆道手术直接相关因素 ①医源性胆道损伤12例,其中胆总管结扎10例,右肝管结扎2例,与术中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未能准确判断三管关系,盲目结扎有关,黄疸均在术后24 h出现,进行性加重,动态观察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进行性升高。B超示:肝脏增大,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显示不清,从而得到明确诊断,给予及时处理,本组12例因发现早,立即行胆管端端吻合或胆肠内引流术,均痊愈。②胆总管结石的遗漏:本组8例,均为胆囊多发性结石,胆囊管较粗,未先结扎胆囊管而逆行切除胆囊。黄疸发生在术后2~3 d,可伴有畏寒、发热、腹痛、胆红素值有波动,B超提示胆总管内有光团伴声影。这种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一般结石较小,非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可不急于手术,通过消炎利胆排石,本组有6例均自行排出。③残余胆囊合并结石残留5例,均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伴急性炎症,病程长,胆囊三角区局部高度水肿,解剖不清。唯恐损伤胆总管行部分胆囊切除术,由于残留胆囊较多伴结石残留,继续压迫胆总管,导致黄疸,多在手术后2~3 d出现,黄疸轻,进展缓慢,可反复发作,本组5例在3月后再次手术,症状缓解。④胆汁漏4例,为胆囊切除术后未置引流,副胆管或毛细胆管胆汁渗漏积聚肝下,大网膜包裹,胆色素被吸收引起黄疸,一般在术后5 d出现,巩膜轻度黄染,B超引导下穿刺抽出胆汁样液体或置管引出,黄疸消退。
, 百拇医药
    2.2 肝脏病变有关因素 ①肝脏急性炎症,术中探查本组6例,系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伴全身中毒症状,肝脏肿大边缘变钝,肝活切病理提示炎性浸润,此患者一般在术后2~3 d出现,黄疸较轻,对手术中发现肝脏形态改变的,应常规肝脏活切,对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②慢性肝炎或合并肝硬变9例,肝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耐受性差,麻醉及手术创伤,术后均可导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尤其合关肝硬变者手术难度增加,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延长均为影响肝功能因素。术后2~3 d出现轻、中度黄疸,术后乙肝检查及肝功能检查可明确诊断。

    2.3 其它因素 输血因素2例,1例因术中出血量大,大量输入库血,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超过正常,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的负荷量加大而发生黄疸,1例因输血导致急性黄疸性肝炎。故对于有输血史者术后出现黄疸需注意排除上述两种因素。本组7例黄疸原因不明,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的肝脏分泌的初级胆酸进入肠道的量增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较多的次级胆酸经肝肠循环吸收入肝产生毒性损害,可能与此因素有关。本组资料提示急诊胆囊切除术后黄疸发生率占总发生率近70%。因此,对于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胆囊结石所致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而诱发胆囊急性炎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胆囊部分切除术仅用于胆囊颈或胆囊管与肝十二指韧带粘连水肿明显,胆总管无法显露,胆囊三角解剖困难者,但应尽可能多切除胆囊壁,刮除胆囊粘膜,取尽结石,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有益的。

    (收稿:1999-08-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