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0
编号:10508136
彰显现代同仁堂上演变身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48期
     “诚信是同仁堂品牌335年长盛不衰的核心。用现代化的生产、现代化的检测、现代化的科研和现代化的市场运作,通过中药现代化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药,是同仁堂在现代赋予诚信的新的内容。”这是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在11月17日北京同仁堂推进中药现代化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话。而占地123400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拥有八条国内一流的、全套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线的同仁堂北京亦庄生产基地的崛起以及香港大埔工业邨基地的启动,正是这段话的完美注解。

    生产 现代化初具规模

    位于亦庄的北京同仁堂生产基地自2002年开始建设,预计2005年初全部建成,能生产蜜小丸、水丸、胶囊、滴丸、颗粒、片剂等剂型。人们耳熟能详的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三百余种同仁堂传统名药,都将告别老作坊而转为自动化生产。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基地在国内或同行业中将达到“六个一流”,即施工质量一流、制剂工艺一流、生产设备自动化一流、管理指挥系统自控化一流、能源控制一流、环保水平一流。
, 百拇医药
    在中控机房记者看到,员工只要坐在电脑前按动几下触摸屏,生产现场的全部情况就可能尽收眼底,哪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红色的警报灯就会立即闪亮;在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装量、标签、密封,即使产品只有一点微小的问题,都会被智能系统自动识别并剔除。新生产线的使用也使同仁堂的产能大幅提高,同仁堂股份公司总经理匡桂申告诉记者,过去同仁堂平均每天都会有30余种产品在市场上断档脱销,而亦装基地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市场供应38亿片胶囊或片剂、550万公斤丸剂和440万公斤颗粒剂,老百姓再也不用为买不到抢手的药品发愁。正如梅群所说,“亦庄工程的竣工,标志着同仁堂彻底走出了过去‘胡同工厂’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从此走入中药现代化大生产的新阶段。”

    虽说有了现代化的生产线,但传统的制药工艺并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匡桂申透露,在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厂房中还将专门开辟出一个车间用于展示传统制药工艺,这样既可以为顾客配备所需的特色药品,也保留了古色古香的传统中药生产工艺。

    发展 国际化已露端倪
, 百拇医药
    如果说位于亦庄的生产基地是同仁堂生产现代化的里程碑,那么位于香港大埔工业邨的生产基地则显示出同仁堂国际化的决心。该基地预计将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一期的厂房和研发设施共投入1.5亿港币,负责生产目前同仁堂全部的140个出口品种,第一个生产年份将完成产值4亿多元人民币,到2008年将达到8个亿。这是同仁堂首次走出北京建设生产基地,也预示着香港未来将成为同仁堂海外事业发展的中心。

    梅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选择在香港建厂的原因之一是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汇点,聚集着很多国家和地区商业的代办,全球许多国家对中药产品认知程度并不高,通过香港可以实现有效对接。同时香港是世界物流中心,目前同仁堂从北京发往境外的产品平均要三个月才能到达,而从香港发只需20天。同仁堂选择香港的另一个原因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产业发展。“特区政府对本地的中药研发是给予资金支持的,我们很看重这一点。”梅群说。据了解,同仁堂已经和香港本地的科研机构接触探讨合作研发的事宜。

    据悉,“九五”以来,同仁堂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总资产已达60多亿元,是1996年的三倍。有业内人士评价,同仁堂在向大规模生产和现代化生产转变的过程中,也努力实现着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从生产经营型向兼有资本运营型转变、从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的战略部署,基本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的开放经营新格局。, 百拇医药(汪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