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编号:10508477
菌毒炎并治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4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11月第11卷第6期
     李志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生素;内毒素;炎性介质

    炎症反应本来是机体对抗外来致病因素侵袭的保护性反应,但若过分强烈,机体炎症反应失去控制,必将导致内环境稳定失衡,细胞凋亡,免疫抑制造成脓毒症休克以及器官功能不全(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创伤及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瀑布”效应中,细菌/内毒素是最重要的刺激和诱发因素,“毒热证”、“瘀血证”和“急性虚证”贯穿于MODS的始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攻下、扶正固本为其基本治法(2)。“三证三法”强调革兰阴性菌(G-)释放的内毒素性损害作用是MODS常见的始动原因,对G-菌感染脓毒症应用敏感抗生素杀菌、抑菌及清热解毒中药抗毒、解毒的“菌毒并治”疗法有明显的疗效(3);而应用中药拮抗内毒素作用,并抑制炎性介质的失控性释放,即细菌-内毒素-炎性介质并治,对MODS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4)。
, 百拇医药
    1 抗生素在MODS中的应用

    MODS患者大多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内进行抢救,且多为难治性感染,病势危重。在抗生素的应用上,应选用重锤猛击疗法,从强效抗生素用起 (如泰能、美平等),并及时足量应用,分秒必争,力求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效。另外,ICU患者经过插管、透析、引流等抢救措施后,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应注意及时预防。对于抗生素要合理适度应用,防止抗生素应用过量而出现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以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及早防范。

    2 中医药抗内毒素损伤与MODS

    近10余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注意到,抗生素治疗G-菌感染,细菌被杀死后,菌体崩解即可产生内毒素,超出了人体网状内皮系统(RES)所能清除的范围,造成器官细胞和亚细胞器中毒性损害,导致MODS的发生;对重症感染所致的MODS给予清除病灶和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仍然死亡,死后尸检没有感染的证据,众多的研究揭示,死因与内毒素血症有关(5)。内毒素为G-杆菌胞壁成分-脂多糖(LPS),一般在细菌崩解时释放入体液,内毒素由外层的特异性LPS(即细菌的O抗原)、中层的核心多糖和内层的类脂A三部分组成。多年来已知静脉输入被LPS污染的液体可引起寒战、高热和休克,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证明LPS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内毒素对多种细胞有毒性,是重要的外源性致热源,刺激白细胞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控制中枢引起发热。内毒素可以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补体成分C5a是过敏毒素,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出的组胺,引起炎症反应。同时,内毒素还可激活凝血因子Ⅻ,使血小板凝集,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引起微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可发生出血,同时活化的凝血因子Ⅻ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加重出血,并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活化的凝血因子Ⅻ还可激活激肽系统,引起血管舒张,导致低血压。因此,G-杆菌败血症常伴有感染性休克,内毒素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集落刺激因子(CSF),引起发热,增强分解代谢,促进休克发生和粒细胞增生。多年来的临床观察和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法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6)。在对清热解毒法的一些代表方剂进行深入的研究后,研究者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述了“热毒”的深刻内涵,尤其明确提出了“内毒素”是祖国医学中所说“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6)。中医药对内毒素导致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对内毒素的清除作用;②对内毒素诱发的细胞因子或炎性因子的作用;③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作用;④对器官细胞的保护作用(7)。中药防治内毒素血症具有多靶点作用,对机体内毒素的清除主要靠药物解毒灭活、机体解毒机制(主要是RES的吞噬功能)解毒以及排出体外3种途径,与之相应的中医治法即为清热解毒、益气解毒及通腑解毒法。清热解毒法实际上是应用清热方药直接使体内的内毒素解毒灭活,并对抗内毒素所致机体发热等多种热象。益气解毒法的本质是应用益气扶正方药提高机体以RES吞噬活性为主的内毒素解毒机制;而通腑解毒法实质上则是应用能荡涤肠腑的攻下之品,以清除肠道内毒素、改善肠道血液运行以及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8)。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清热解毒和通腑攻下法。已证实连翘、黄芩、双花、公英、白头翁、败酱草、野菊花、茵陈等清热解毒药具有抗内毒素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清热解毒药多为苦寒泻火之品,易导致胃气耗伤;目前应用剂型还有一半以上为口服汤剂,所以应注意适当配伍、保护胃气,而不是单纯用清热解毒药堆砌成方,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方用药。内毒素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体内清除途径为RES,激活RES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内毒素及其诱生物的廓清,是机体抗内毒素的重要途径。比如对人参的研究显示,人参提取物对内毒素结构的直接破坏作用不明显,但对其引起的发热、白细胞骤降以及休克有较强的拮抗和保护效果,认为人参抗内毒素作用是通过改变机体应激状态,提高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来实现的(9)。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药都具有强大的抗内毒素作用,主要是激活RES的吞噬功能。实验发现,具有激活RES吞噬活性者大多集中于益气扶正药,增强RES的功能,加速体内多种致病异物(包括内毒素)的清除,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衡定,可能是益气扶正药的一个共性。当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时,人体正常防御系统就要启动,将其清理排出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中医认为是正邪交争,西医描述为免疫过程。扶正固本中药虽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即防御功能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具体应用上要时刻注意中医辨证论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现代药理研究作参考,不能单纯的以西医理论来指导中药的使用。如对参麦注射液的应用,参麦注射液由生脉散提纯而成,主要成分有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疗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中医应用的指征应该是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而舌苔白厚腻等湿热征象明显时则不宜应用。再比如人参、黄芪对血压的作用,众所周知,人参、黄芪对于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具有升压作用,有西医即认为高血压患者应禁用人参、黄芪,殊不知人参、黄芪的升压作用并不同于西药多巴胺之类单纯升压,而是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如辨证准确,应用人参、黄芪也能取得满意疗效。因此,用中药应时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现代药理研究作参考,衷中参西,而不能单纯拘泥于药理研究。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内毒素的生产地和储存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而且是MODS的重要启动因素。肠道的菌群移位在MODS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加快肠道排出内毒素是抗内毒素的又一重要途径。目前以大黄、大承气汤以及大承气汤加减制剂应用最多,也最为广泛。大黄为峻下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临床观察发现,大黄对MODS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系膜血流量,降低胃肠黏膜的通透性并能降低MODS伴胃肠功能衰竭患者血浆内TNF、ILs和内毒素的含量,抑制多种致病菌(10,11)。大承气汤为通里攻下峻剂,或口服或鼻饲,被广泛用于各种中毒、感染以及各种肠道功能障碍、蠕动迟滞者。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认为,大承气汤以及大承气汤制剂可以加速体内各种毒物的排泄,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内、外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降解,灭活血液循环和消化道中的内毒素,从而减轻内毒素所致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和破坏,而且能够抑制肠道细菌移居于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对于肠源性感染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2-14)。但应该重点提出的是,虽然目前大承气汤及其制剂在MODS的治疗中应用相当广泛,无明显效果者也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大承气汤为苦寒攻下药,应用指征应为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有积滞或有形实邪、或有湿热者,而舌鲜红的少苔或光红无苔则不宜应用。对MODS的肠道功能障碍,如中医辨证为阴虚内热者,则应注意辨证论治,应使用养阴清热之增液承气汤。大承气汤为中药复方,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并非西医之泻药、石蜡油、甘露醇之类可用于一切便秘、肠蠕动减慢症状者,在临床上应注意辨别。
, http://www.100md.com
    3 中药抗炎性介质的作用与MODS

    当前,MODS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认为是一种介质病(1),机体在受到外来刺激时过量释放炎性介质,而引起炎症反应失控,激发连锁反应,导致远距离器官功能发生障碍或衰竭,常见的炎性介质主要有TNF、IL-1、IL-6、IL-8、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S)以及氧自由基等。在有些情况下,单纯应用抗生素或外科手术引流对感染可能无济于事。MODS的治疗除了采取控制感染、合理供氧和器官支持等措施外,还要设法阻断或削弱炎症介质对靶细胞的作用,打破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逆转炎症反应的病理进程,减少组织器官损害。目前研究较多的一是针对全身性炎症介质的治疗,即抗细胞因子疗法;二是削弱或阻断细胞因子的作用。阻断或削弱细胞因子的作用主要靠以下3种物质:①抗体:包括抗细胞因子抗体或抗受体抗体,其可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如抗TNF抗体(anti-TNF)、抗IL-1受体抗体(Anti-IL-IR)等。②抑制物:即受体的细胞外片断脱落进入血循环后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阻断生物效应的产生。如可溶性TNF受体(sTNFR)、可溶性IL-1受体(sIL-IR)等。③受体拮抗剂:即某些类型的细胞因子分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信号的转录机制无法启动。例如IL-1受体拮抗剂(IL-Ira)、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PAFa)等。已有研究发现细胞内cAMP水平的增加可能通过某种未知途径阻断TNF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降低内毒素刺激后TNF mRNA的转录扩增;己酮可可碱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减少TNF的产生;氨吡酮是一种磷酸二酯酶同工酶Ⅱ的选择性抑制剂,可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减少TNF的产生,甚至比己酮可可碱的作用更强(12)。而中药对炎性介质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和(或)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削弱或阻断炎性介质的作用两个方面。虽然上述抗炎性介质治疗在理论上作用很充分,但在临床应用上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炎性介质在人体内的含量往往都是微量,所以在剂量上并不容易控制,而且也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标准。另外,细胞分泌炎性介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有许多未知部分尚未被揭示,如何控制炎性介质分泌还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如果一旦失去控,势必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MODS主要因感染、损伤、失血等因素刺激人体炎症反应失控,引起的多器官损伤,多种炎症介质参与是发病的关键,同时,在细胞因子之间、细胞因子与其他介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链锁反应和网络联系,试图通过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来预防MODS的发生,或在MODS发生后阻断其序惯性发展,为MODS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和制剂能解决MODS的所有问题。因此,多种方法或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是最好的途径(5)。正如王今达教授多次反复重申的那样:对于急性危重病的抢救要做到中西医多手段、多途径治疗,集中各自长处,做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而不是片面攀比中西医在治疗中各占多少比重,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是中西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结合。在中医、中药的应用上,强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急性危重病的特点,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筛选出有效方药,用现代实验手段探讨研究其作用的机制,为防治急性危重病作出新的贡献(5)。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陈海龙,关凤林,吴咸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急救医学,2000,20(7):439-441.

    (2)李银平.从“三证三法”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的研究思路——王今达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1):7-9.

    (3)王今达,崔乃杰,高天元,等.“菌毒并治”新理论临床应用价值和验证——“菌毒并治”治疗感染性多系统脏器衰竭50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89,1(创刊号):5-8.

    (4)王今达,雪琳.细菌、内毒素、炎性介质并治——治疗重症脓毒病的新对策(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6):323-325.

    (5)王今达.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危重病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23-325.
, http://www.100md.com
    (6)危北海.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J).中国中医急症,2004,10(2):61-63.

    (7)李建生,程龙.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肺炎研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6):326-328.

    (8)邓文龙,王金兰.中医解毒实质的研究及对内毒素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4):40-44.

    (9)刘庆增,王金兰.人参对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J).天津医学,1998,10(4):11-15.

    (10)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等.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2):87-90.

    (11)陈德昌,杨兴易,景炳文,等.大黄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1):6-8.
, http://www.100md.com
    (12)秦鸣放,鲁焕章,高德宝,等.腹内感染时内毒素介导的免疫细胞学反应与通里攻下法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3(2):84-86.

    (13)杨宁,赵诗云,蔡秉仁,等.逐瘀通腑合剂抗内毒素所致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84-485

    (14)崔克亮,曹书华,王今达.大承气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1):12-15.

    作者简介:李志军(1957-),男(汉族),天津市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