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51128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⑦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59期
     许家松 中国中医研究院

    八、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候始道生论

    “候”,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指规律和法则。

    《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从中总结出事物的固有规律。中医学对自然变化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认识,基本上还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总结而来。“道”源于“候”,即候始道生。因此,中医学十分强调“候”、“象”。“候”是中医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所谓的“候”,一般可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个方面。所谓“气候”,指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与风、热、火、湿、燥、寒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所谓“物候”,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主要是生物的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等客观表现;所谓“病候”,指人体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对气候、物候、病候的观察总结方法,《内经》中有一些论述,如“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天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是说天道是玄远的,但是由于天地相关,因此,我们除了直接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而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地面上万物生长的物候现象来探索和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浮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怒伤肝……,风伤肝……,喜伤心……,热伤气……,思伤脾……,湿伤肉……,忧伤肺……,热伤皮毛……,恐伤肾……,寒伤血……”(《素问·五运行大论》)这是说自然界的六气各具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其变化不但与地面上的物化现象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因此,也就可以将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关的各方面因素和人体的生理密切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一个整体,并由此寻找和总结人体疾病的防治规律,用于指导临床。可见,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产生的相应反应。中医理论把自然气候和物候统一起来,把气候物候和人体疾病统一起来,从客观表现上来探讨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规律,把它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谓:“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素问·灵兰秘典论》谓:“恍惚之数,起于毫釐,毫釐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理论正是古人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认真、细致、长期观察自然变化和人体疾病变化逐步总结出来的。中医理论体系产生于我们祖先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是对古人仰观天、俯察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研究整理和高度总结。
, 百拇医药
    在《内经》候始道生思想的下,中医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代有发挥,但是却始终未离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一物质基础。今后中医学的发展,也仍然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的“候始道生”,因为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完全认识和根本还不认识的问题还很多,既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也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对于宏观的研究,对于客观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和探索,必然还要继续进行。此外,微观的研究也需要在宏观的基础之上,没有宏观,也就谈不上微观,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医学在“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一经典性名言的指导下,形成了其理论体系,总结出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防病治病的规律。但是,受时代局限,在全面观察认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气候、物候、病候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上中医理论体系还存在空白和粗疏之处,需要吸纳现代科技手段在更高层次上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但是候始道生的原则是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下的观察,其研究的对象还是离不开“候”,只不过是时代不同,观测的手段、层次深浅的不同,其实质仍然还是道源于候。⑦,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