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7544
进针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30日 杏林在线
     来源:刺灸法网站

    一、基本方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

    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 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 百拇医药
    分类法 内容

    以进针速度分类 速刺法、缓刺法

    以刺入术式分类 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

    以刺押手势分类 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以进针器具分类 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

    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图见上)

, 百拇医药     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 http://www.100md.com
    9.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10.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11.针管针进针法:用特制的金属管或玻璃管(消毒)代替押手置于所刺处,选平柄毫针套于管中,右手食指对准针尾,利用腕力将针拍入皮肤,然后将套管抽出。此法进针快,易于掌握。

    三、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操作要求。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效果也不同。

, 百拇医药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效应、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临床应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求、患者体质等具体灵活掌握。

    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深刺多用于直刺,斜刺、横刺则多浅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背部等有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发生医疗事故。

    角度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刺入。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穴多用横刺;也适用于施行透穴时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适于肌肉较浅薄处及不宜深刺的穴位,如颈项部、咽喉部、侧胸部穴多用斜刺,在施行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方向刺入。适于全身肌肉丰厚处大多数穴,如四肢部、腹部、腰背部穴多用直刺。
, 百拇医药
    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后针尖所朝向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部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而定。

    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相关,但针刺角度主要以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为准,而针刺方向则是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

    深度

    针刺深度:指针刺入肌肤的深浅度。针刺的深度应以既有针刺感应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针灸书对每一腧穴都特别注明了进针深度,但临床还须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性别等灵活掌握。

    患者情况 浅 刺 深 刺

    年龄 老年、儿童 青年、壮年

    体质 形瘦体弱 形盛体强

    部位 头面、胸背部 四肢、臀腹部

    经络 络脉、阳经 经脉、阴经

    病情 虚证、阳证、表证 实证、阴证、里证

    手法 补 法 泻 法

    时令 春 夏 秋 冬

    针感 感应敏感 感应迟钝,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