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3年第4期
编号:1069343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1993年10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3年第4期
     湖北省咸宁市人民医院 咸宁市 437000

    项目负责人:徐能鹏

    收稿日期 1993-02-12 修回日期 1993-08-28

    主题词 肝炎,乙型/治疗;肝炎,乙型/诊断;中西医结合疗法

    

    Subject headings
hepatitis B/therapy; hepatitis B/diagnosis; TCM-WM therapy

    徐能鹏,胡鹤山,熊新城,李辉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3;1(4):235-236
, 百拇医药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有慢性迁延型肝炎(CPH)和慢性活动型肝炎(CAH)之分,至今,国内外、中西医均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为探索有较好疗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我们自1986年开始对慢乙肝采用中医辩证论治和以粗制干扰素(IFN)为主的西药结合疗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6年至1991年收住院的慢乙肝106例,全部符合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甲组),51例,病程1a~23a. CPH 7例,CAH 44例. 男37例,女14例.年龄16岁~57岁,平均33.2岁. 黄疸指数(-)4u~108u,有黄疸者19例,丙氨酸转氨酶(ALT) 105u~264u,西药组(乙组)55例,病程1a~22a. CPH 9例,CAH 46例. 男44例,女11例. 年龄17岁~66岁平均32.1岁. 4u~96u,有黄疸者23例. ALT 105~269两组HBsAg滴度1.64~1.4096.
, 百拇医药
    1.2 中医分型标准 ①肝郁脾虚型(A型):两胁胀痛. 口苦,知饥而食少. 腹胀便溏. 反酸呃逆. 乏力,尿黄.脉弦缓. 舌质淡苔白. 本型占33.3%(17/51). 肝肾阴虚型(B型):胁肋隐痛. 五心烦热. 盗汗. 头昏失眠多梦. 易怒. 腰腿酸痛. 夜尿多. 脉细数. 舌质红有裂纹苔薄黄,本型占31.4%(16/51). 气滞血瘀型(C型):两胁剌痛或胀痛. 心烦口干,但不欲多饮,食少. 面色暗滞,有肝掌和(或)蜘蛛痣. 脉弦或涩,舌质暗红苔黄腻. 本型占19.6%(10/51). 肝胆湿热型(D型):肋下胀满疼痛,黄疸,肢体困重,口干苦,食少,厌油腻,腹胀,大便呈糊状或干结,偶有恶心呕吐,脉弦苔黄. 本型占15.7%(8/51).

    1.3 治疗方法 一疗程为3mo. 甲组:中药基本方为茵陈20g~100g,丹参、虎杖各15g~30g,郁金、蚕砂各15g,山豆根、水牛角粉各10g,甘草4g~10g. 辩型加减:A型加白术、黄芪、茯苓;B型加白芍、沙参、女贞子,减山豆根;C型加柴胡、当归、桃仁;D型加黄柏、土茯苓、金钱草、藿香. 随证加减:腹胀甚加大腹皮、莱服子. 鼻衄齿衄加白茅根、三七. 黄疸甚加龙胆草、山栀、大黄. 胁痛甚加川楝子、青皮. 气血两虚加黄芪、白术、当归. 西药同乙组. 输液时间较短. 乙组:肌注LFN 6万u/次,首周1次/d,以后3次/wk;静脉滴注葡萄糖加维生素丙、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肌苷1次/d,用2wk~3wk. 据病情选用清蛋白、新鲜血浆等. 口服维生素类和肝泰乐.
, http://www.100md.com
    1.4 观察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均作一次全面体检和化验,以后每3wk复查1次肝功能和HBsAg(RPHA法),ALT用赖氏法(正常参考值5u~25u). 血、尿常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五项标志45d复查一次(Elisa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判断 ①近期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无明显叩压痛,肝功能正常;②好转: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肝功能较原来有明显改善,但未达①者;③无效;未达②者.

    2.2 临床疗效及分析 见 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病例数 (%)
分组n近期治愈好转无效
5134(66.7)*10(19.6)7(13.7)
5525(45.5)12(21.8)18(32.7)

, http://www.100md.com
    *P<0.05;vs 乙.

    半个疗程时的近期治愈率和有效率,甲组为39.2%(20/51)和70.6%(36/51),乙组为16.4%(9/55)和41.8%(23/55). 两组项相比均为P<0.01.

    2.3 血清HBV五项标志的变化 三种抗体变化无显著差异. 抗HBs均无一例阳转. HBsAg和HBeAg在治疗前、中、后(疗程结束时)的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HBsAg和HBeAg在治疗前、中、后的阳性例数
组别HBsAgHBeAg
514838*4939*31*
555451504944

, http://www.100md.com
    P<0.01,vs 乙.

    2.4 甲组各型临床疗效 见表3.

    表3 甲组中医各型临床疗效病例数 (%)
型别n近期治愈好转无效
A1713(76.5)3(17.6)1(5.9)
B169(56.3)3(18.7)4(25.0)
C106(60.0)2(20.0)2(20.0)
D86(75.0)2(25.0)0(0.0)

, 百拇医药
    表3所示,A+D型的治疗有效率比B+C型高(P<0.05).

    2.5 甲组各型HBsAg和HBeAg转阴率见表4.

    表4 甲组各型HBsAg和HBeAg转阴率
型别HBsAgHBeAg
A35.3(6/17)47.1(8/17)
B12.5(2/16)20.0(3/15)
C20.0(2/10)22.2(2/9)
D37.5(3/8)62.5(5/8)
P值>0.05>0.05

, 百拇医药
    2.6 随访 6mo~3a,甲组再次住院4人次,比乙组的12人次少(P<0.05). 甲组1例,乙组3例发展为肝硬变.

    3 讨论

    慢乙肝病机复杂,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致使HBV持续存在为其主要原因. 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积”“肋痛”“虚劳”等范畴. 其病机常由湿热病邪蕴结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导致气血阴阳不足和失调. 目前中医对慢乙肝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 我们按四个型分,还有些病症不能包括在内. 而湿热中阻、血瘀、正气不足就几乎存在于各型之中. 所以,我们在治疗上除了紧抓辨证论治之纲外,还把清理湿热之毒和活血化瘀贯穿于全疗程之中. 后半疗程几乎各型均采用了扶正疗法. 所用之药有抑制HBV、诱生IFN、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肝纤维化和提高血浆清蛋白的作用[1-4]. 配合IFN抗病毒等,使疗效提高. 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和免疫调节剂. 它能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5],促进淋巴细胞表面FCR的表达[6],能使感染HBV的肝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区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7]. 有利于免疫系统清除HBV. 但乙组疗效较差,可能系其剂量太小之故. 辨证分型与病情轻重有关. B,C型病情较重,病机更复杂;B型先为肝血不足而引起肾精亏损,肾精亏损又导致肝血更加不足;C型气滞日久致血瘀,一旦瘀凝脉络则气血运行受阻,致气滞益甚血瘀加重,甚或夹杂痰毒. 本资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在调节机体生物活性、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配合西药抗病毒等治疗. 疗效较为满意.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1 孙燕.扶正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6):368-370

    2 蒋森.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7;28(12):904-906

    3 叶维法.肝病治疗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31-248

    4 聂广.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若干趋势.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1(2):47-49

    5 安庆云.自然杀伤细胞及其作用机制.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3;6(4):193-197

    6 李亚利,孔宪涛,李石,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Fc段受体的表达.中华传染病杂志,1990;8(2):81-83

    7 陈梅龄.乙型肝炎形态学研究的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8;15(4):154-15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