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4年第2期
编号:1069396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夹杂的胆管结石31例
http://www.100md.com 1994年6月20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4年第2期
     项目负责人:周立新, 201700, 上海市青浦县中心医院外科

    主题词 胆管结石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周立新.中西医结合治疗夹杂的胆管结石31例.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2):111-112

    笔者在1974/1990年间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合并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的胆管结石31例,71%有效,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3例,女18例。年龄在22岁~76岁之间,22例以往有胆管手术史,分别为胆囊切除及胆管切开取石引流术17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3例,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例。
, 百拇医药
    1.2 诊断 ①胆管结石:经“T”管造影提示胆管残余结石17例;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7例;B超及静脉胆管造影诊断肝胆管结石7例。并发症:在22例经手术治疗者术中见肝表面球形隆起的新生结节,结节间有凹陷区14例;伴有大结节以小结节为主的肝硬变7例;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同时在肝十二指肠韧带见到明显曲张静脉12例。B超提示血吸虫肝病或肝肿大,分隔光带7例,急性发作期并发肝昏迷2例。中医辨证:由于这类病员病情复杂,见证表里,虚实掺杂。属于肝郁气滞型11例,肝胆湿热型9例,肝胆实热型5例,伴有气虚血瘀6例。

    1.3 治疗 31例中单纯服中药8例,中药辅以T管庆大溶液冲洗9例,中药加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14例。中药以胆管排石汤为主。肝郁气滞型:金钱草30g,木香10g,枳壳10g,黄芩10g,川楝子10g,大黄6g。肝胆湿热型:虎杖30g,木香30g,枳壳10g,大黄10g,茵陈6g。肝胆实热型:上方加知母10g,金银花15g,芒硝(后下)6g。气虚血瘀:加上熟生地10g,首乌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
, 百拇医药
    2 结果

    
腹痛消失、体温正常、胃纳恢复、黄疸消失9例;“T”管造影转阴4例;胀痛缓解、体温正常、食欲改善、黄疸消退2例;冲洗引流有结石排出,夹管后无胀痛,无黄疸加深7例;中转手术3例;改择期手术2例;带“T”管出院2例;手术死亡1例;非手术死亡1例。

    3 随访

    31例中21例得到随访2a~10a,9例无复发,偶有腹痛、发热,用药后即能控制8例。4例在随访期内因严重发作而手术。

    4 讨论

    在原发性胆管结石中,肝内胆管结石是外科领域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本组3例在术中未能取出肝内胆管之结石。由于B超检查与术中胆管造影广泛使用,残余结石发生率己显著降低。由于农村患者中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较多,常因此急诊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做广泛的手术和过多的探查。故术后残余结石发生率仍比较高。本组22例为残余结石。同时本组均合并血吸虫肝病或混合性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其中2例并发肝昏迷。
, http://www.100md.com
    4.1 治则的选择 根据病员的不同见证,注意辨证论治:如肝郁气滞以疏肝利胆、理气排石为主;湿热型以“热者清之,湿者利之”给予清热解毒,利湿排石;肝胆实热型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利胆止痛为主;气虚血瘀则给予活血化瘀,柔肝利胆逐里排石,同时需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随证加减并攻补兼施。

    4.2 治法改进 早先在胆管结石(包括残余结石)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偏于形而上学,同时为追求较高的排石率,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总攻疗法。笔者以为有部分患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而免于手术,另一部分患者则需在手术中尽量取石,并创造有利于排石的条件,再用中药排石,排出残余结石。其次,在一些不俱备手术条件但须手术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调理,攻补兼施,调整阴阳,增强祛邪和排石的代偿能力,为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早先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而在新形势下,这种服法在时间上、经济上难以为农村患者所接受。同时胆管结石患者在急性发作前常常有上腹部不适、大便不畅等症状。鉴于此,笔者对治疗作了改进,把重点放在①控制发作,稳定病情,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②作为手术后残余结石的补救;③为不能耐受手术者提供可能获得治愈的机会。 本组患者均为胆管结石合并血吸虫性肝病、混合性肝硬变共31例,其中手术后残余结石22例;伴有门静脉高压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静脉曲张12例,肝昏迷2例。均属夹杂的胆管结石。经中西医结合,71%近期疗效满意,近半数远期随访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类胆管结石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与外科手术作为互相补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