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4年第3期
编号:10693984
毒蕈中毒内镜检查1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1994年9月20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4年第3期
     项目负责人:吴世林, 617300, 云南省华坪县人民医院内科

    主题词 蕈中毒;消化道损害;内镜检查

    吴世林.毒蕈中毒内镜检查14例分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4;2(3):172-17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云南省华坪县1991-07-14~18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毒蕈中毒,食蕈后有胃肠道症状的7517例中,住院抢救115例,消化道出血的有14例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17岁~57岁,平均30.1岁。中毒蕈种为粉褶蕈、牛肝蕈、红色捕蝇蕈、豹斑毒蕈、白帽蕈、绿帽蕈等,一例同食3~5种11例,1~2种3例,潜伏期1/2~52h,1/2~2h 8例,3h~20h 4例,20h~52h 2例。

    1.2 消化道症状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纳差14例,腹胀2例,呕血、黑便5例。

    1.3 内镜检查 急性期呕血者在冰盐水洗胃后行急诊内镜检查;中毒后有神经、精神障碍并有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在患者神志基本清晰后检查。中毒距检查时间1d~3d 9例,4d~5d 5例,其中8例于中毒后28d~64d复查内镜。主要病变部位:食管1例,胃体部10例,胃窦部3例。病变形态:弥散性充血水肿14例(100%),斑片状糜烂9例(64.28%),粘膜下点状渗血5例(35.7%),新鲜出血5例(35.7%),其中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1例,急性活动期胃溃疡2例。

    1.4 尸解及病理检查 1例毒蕈中毒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尸解发现:食管下段及胃体、胃窦粘膜广泛糜烂和多发性线型溃疡,粘膜广泛充血、水肿。肝脏萎缩,切面呈槟榔状。病理报告:急性食管、胃粘膜炎变。肝小叶结构彻底破坏,肝细胞支架塌陷,可见大片坏死组织,内有大量胆色素沉着,残存的肝细胞水肿、变性;肾组织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水肿,细胞变性。

    2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毒蕈中毒的严重并发症,毒蕈中毒引起上消化道病理改变,尚未见类似报道。本组内镜观察上消化道粘膜弥散性充血水肿,斑片状糜烂,点状粘膜下渗血和新鲜出血。主要病变多位于胃体与胃窦部,尤以胃体部显著,可能与毒蕈长时间积存于胃体、胃窦有关。内镜检查距中毒时间越短,消化道损害越显著;恢复期与急性期后相比,消化道病变也明显减轻,提示消化道粘膜的损害是毒蕈毒素直接剌激所引起。 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消化道改变,根据病变部位,程度和性质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如1例洗胃前呕血患者经内镜证实为贲门粘膜撕裂所致。在内镜直视下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后止血。另1例洗胃后出血,急诊内镜检查发现胃体小弯侧多发性线型溃疡出血,通过内镜喷洒孟氏液止血,取得满意效果。本组不论在急性期或在急性期后均能顺利通过检查,无任何并发症,当毒蕈中毒急性期出现呕血,或急性期后仍有消化道症状,有必要行内镜检查。检查时间在不妨碍抢救的前提下越早越好。一般而言,洗胃前或洗胃中消化道出血,应在洗胃后进行检查;昏迷患者应在神志基本清醒后进行。我们认为毒蕈中毒患者洗胃后应常规胃管内注入粘膜保护剂以减轻消化道炎症和预防出血。,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