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3期
编号:10694206
消化性溃疡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1996年3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3期
     解放军271医院消化内科 天津市 300191

    王苑本,男,1936-12-12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汉族,1955年解放军第六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军区消化道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消化专业组副组长,北京军区医药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理事,天津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治研究.发表论文40篇,主编《早期胃癌诊断》、《肿瘤预后学》等2部.本刊常务编委.

    项目负责人
王苑本,300191,天津市,天津市水上公园路14号,解放军271医院消化内科 Tel: 022-84684541(办),84684619(宅),23362384(宅)] 收搞日期 1996-01-20 接收日期 1996-01-26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

    王苑本.消化性溃疡研究现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3):123-124

    1 消化性溃疡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1.1 Shay平衡学说 消化性溃疡(PU)是全球常见病,约有1/10人口一生中曾患此病,为更好地对其进行防治,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学说.到目前为止,Shay提出的胃及十二指肠内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平衡失调理论仍占主导地位,“无酸无溃疡”学说仍为众人所重视.Shay提出的胃及十二指肠内存在的防御因子包括:粘液(mucus)、重碳酸盐(bicarbonate)、血流(blood flow)、细胞更新(cell turnover),攻击因子包括:酸(acid)、蛋白酶(pepsin)、胆汁(bile),胃泌素(gastrin)、酒精(alcohol)、药物(drags)、吸烟(smoking).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粘液是一种糖蛋白,且不断去除和更新,可保护润滑粘膜免受机械性和胃酸-蛋白酶损伤;重碳酸盐可与粘液共同构成粘液-重碳酸盐屏障,覆盖在胃、十二指肠粘膜上发挥较强的物理、化学粘膜保护作用;正常粘膜的血流供应可以维持正常酸碱状态,并中和血液中及回渗细胞内的H+,提供粘膜所需要的氧、三磷酸腺苷等防御能量,清除粘膜内的弱酸、药物(如NSAID)、酒精等有害物质、起到有力地粘膜保护作用;正常人粘膜上皮细胞的寿命为1-6d,平均3d,并以每分钟50万个的速度脱落,每3d更新1次,这种正常的细胞更新,保证了粘膜具有较强的保护功能;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一道坚固的粘膜防御屏障.在攻击因子中酸应属首位,多数资料证明:正常人壁细胞约有10亿个,而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壁细胞多在18—20亿个,过多的壁细胞必然产生大量胃酸,很多报道指出用五肽胃泌素所测得的基础胃泌酸量(BAO)及最大泌酸量(MAO),在DU患者中显著高于正常人,酸对粘膜的直接损伤和其与胃蛋白酶结合在一起所发挥的对粘膜“消化作用”,使胃酸成为损伤粘膜的主要攻击因子;胃蛋白酶在高胃酸(PH2)时可显示其强有力的消化粘膜作用,是公认致溃疡攻击因子;胆汁内的胆汁酸可直接引起粘膜损伤,同时可在胰蛋白酶和胆汁酸的激活作用下,正常胆汁中的卵磷脂被胰腺分泌的磷脂酶A转变成溶血卵磷脂,后者破坏粘膜屏障,成为粘膜的重要攻击因子;胃泌素主要是由胃窦,少量是由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它具有强大的刺激胃酸分泌的效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攻击因子;酒精可直接损伤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用75%或100%的酒精滴于小鼠胃粘膜,1min内即见到局部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电镜观察类似缺血性坏死,作者对1488例渔民进行内镜检查所发现的268例PU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因此酒精是外来的粘膜攻击因子;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消痛灵等),进入胃肠后,主要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故是外来的重要攻击因子;吸烟,对PU患者研究证明每日吸烟在20支以上者通常用的治疗方法难以对溃疡病奏效,吸烟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幽门括约肌关闭不全使胆汁及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使胰腺分泌碳酸氢盐减少,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这些作用造成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也是主要的外来攻击因子.上述胃及十二指肠内的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处于平衡时,GU及DU就不易发生,但在一部分人群中,往往因为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攻击因子增强或防御因子减弱,都可导致平衡失调,其结果必然导致PU的发生.
, 百拇医药
    1.2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后,Hp与PU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且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结果认为:Hp感染是发生PU的重要原因,甚至提出了“无Hp无溃疡”的学说.这种学说的根据是:PU患者中Hp检出率极高,在胃溃疡(GU)中其检出率可达50%-95%,在十二指肠患者中检出率可达63%-100%,说明Hp感染在PU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根除Hp可以加速PU的愈合,同时提高溃疡的愈合率;再者根除Hp可以降低愈合后溃疡的复发率,有报道Hp阳性的已愈合的DU组,其12个月后的复发率可达74%-79%,而Hp阴性组其复发率仅为0%-27%.Hp主要作用是破坏了正常胃及十二指肠的粘膜屏障,进而导致H+反向弥散进入并透过粘膜层,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后者主要刺激H2受体,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进而导致PU发生;另外一些报告指出,Hp首先覆盖在正常胃上皮细胞表面的粘液层,然后通过胃蛋白酶和对粘膜有害的细胞毒作用引起粘液层分离,细胞内粘液颗粒减少,并损害微绒毛和细胞进而导致PU形成;最近有关Hp感染与胃泌素—生长抑素—胃酸分泌轴关系的研究提出,Hp感染引起DU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生长抑素水平下降、胃壁细胞的BAO及MAO增加,根除Hp后可使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生长抑素水平升高,胃酸分泌恢复正常,似乎可以说明Hp与胃酸的相关性,也似乎能提示Hp在PU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有关Hp是PU发生的重要因素的研究还很多,但有些问题尚不能说明Hp感染是PU发生的主要因素,更不能园满解释“无Hp无溃疡”的学说.众所周知Hp在人群中感染率很高,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达60%—80%,在经济不发达国家5岁儿童Hp感染率已达50%,成人感染率可达90%,在我国局部地区调查Hp感染率也达60%—70%或更高,但PU仅在受感染者中一小部分人发生,有人报道仅为感染人群的1/6;对此,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所感染的Hp菌株不同有关,应用PCR技术目前已可在分子水平上将Hp菌株分为两大类型:一型具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A),产生CagA蛋白,有的并同时产生致空泡变性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产生VacA蛋白,这型菌株有较强的致病性,可能是引起溃疡病的病菌(CagA基因以128kDa基因蛋白为标记,VacA基因以87kDa基因蛋白为标记),另一型则不产生上述CagA及VacA毒素;那些感染Hp而并无溃疡产生者,是否因感染Hp的菌株不同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从PU患者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如前所述DU的Hp检出率可高达100%,GU的Hp检出率可高达95%,似乎可说明Hp感染是PU发生的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一些研究证明:DU患者所感染的Hp只隐存在十二指肠球部有胃上皮化生处,而对DU患者于十二指肠取活检中仅有50%胃上皮化生处可发现在Hp存在,这就难以说明Hp感染是DU的主要致病因素;至于GU的Hp感染率不少研究报告为50%-80%,至少说明尚有近20%-50%的GU患者无Hp感染,一些研究还认为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长期服用是一部分人患GU的主要原因,而非由Hp感染引起,研究资料还证明Hp对pH的耐受范围为4-10,pH 5.5-8.5最适于Hp生长,GU患者的胃酸多属正常或低酸,这种环境最适于Hp生长,但其检出率反而低于高酸的DU,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似可说明Hp感染并不象有些学者所提出的是PU主要致病原因.根除Hp的确能加速、提高PU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但仍有部分PU患者在Hp根除后,溃疡依然复发,这也说明无Hp感染也可出现PU,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些复发者又有Hp再感染而引起溃疡再次发生,也应考虑到因检测Hp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差而使抗Hp治疗后残留于粘膜少量Hp未被检出,而停止抗Hp治疗后,这些少数存留于粘膜的Hp乘机繁殖增多而致溃疡复发,从而使人们错误的认为Hp已根除,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自Warren和Marshall报告Hp后,的确使PU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目前大量研究结果来看,粘膜中存在Hp和PU的病因和治疗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无论从流行病学观点,从临床资料的验证,只能说Hp在PU发生诸因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根除Hp对溃疡复发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防止复发的因素,加之Hp存在引起PU确切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当前就提出“无Hp无溃疡”学说,尚为时过早/不够全面.
, http://www.100md.com
    1.3 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有关的其它因素 在PU发病机制中,尚有其它许多因素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包括:遗传因素:如GU患者一级亲属中其发病率相当于同样对照人群的3倍,DU患者有一级亲属中其发病率也大致相当于同样人群和人口的3倍,另外PU的一致性在单卵性双胎大于双卵性双胎,再者O型血人发生DU者相当于A、AB、B型血者1.5倍等,遗传素质研究的结果最能证明PU病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复合体.心身因素:其与PU发病关系虽然一直存在着争议,但近来仍有不少学者认为情绪波动、焦虑、忧郁等能致精神应激引起致溃疡因子增强或胃粘膜保护力减弱而引起PU.内分泌激素:除前述者外,胃泌素释放肽(gastri-releasing peptide)、脑啡肽(enkephalin)、铃蟾素(bombesin)、肠泌酸素(enteroxyntin)等都有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另外一些激素如胆囊收缩素(colecystokin)、促胰泌素(secretin)、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tsinal polypeptide)、P物质(substance P)等对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这些激素分泌异常将影响PU的产生.某些慢性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类风湿性并节炎、肝硬变等均易合并PU.社会环境因素:如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对PU的发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对渤海湾渔民上消化道疾病的特点研究中发现,当地渔民患PU者多,特别是PU患者中女性患病比例明显高、GU多、DU相对较少、球后溃疡多、复合性溃疡多、多发性溃疡及对吻溃疡多,和国内文献报道的内地居民PU显然不同,这主要是渔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与内地居民不同之故.
, 百拇医药
    多年来不少学者都认为在PU中,GU和DU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甚至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最近一些学者仍提出:除二者临床表现不同外,GU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学说, 即幽门异常致使胃排空功能延缓及横跨幽门的动力性紊乱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所致,和DU的高酸分泌不同,酸分泌在GU发病中似不占主要位置;这些都是当前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合上述,虽然Shay的平衡理论,“无酸无溃疡”学说已为众人所公认和重视,Hp与PU的密切关系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兴趣,并使PU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间,但由于PU是一组异源性疾病复合体,加之现有的研究对很多问题尚不能做出满意解释,尚需进一步研究,故目前还没有一种学说能较圆满的解释GU及DU的发病机制,这些问题将是二十一世纪研究的重点.

    2 消化性溃疡治疗方针和原则的研究

    PU的治疗方针和原则是根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所确定的,目前的各种治疗方案很多,但仅能起到暂时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近期疗效),尤其是一些新的抗溃疡药物(如兰索拉唑)问世后使PU的近期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令人鼓舞,但治疗后的溃疡复发仍是一个未有解决的问题,故多数学者认为:“PU的治疗,不是近期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如何高的问题,而是如何防止溃疡再复发的问题”.关于防治复发的研究资料很多,部分研究者主张凡溃疡病在溃疡愈合后不要停止抗溃疡药物,应进行巩固治疗,具体方案有:间歇治疗,即抗溃疡药物在溃疡易复发时期短期使用一个使溃疡愈合的疗程,半量或全量抗溃疡药物长程维持治疗,症状自我控制治疗(即SSC方案),以及近来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抗溃疡药物加抗Hp药物根除Hp的二联或三联等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对防止PU的复发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未完全解决溃疡复发问题.祖国医学在从整体观念出发研究PU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同时,针对根除Hp可以减少溃疡复发的报道,研究了中药在体外抑制Hp生长的作用,证明黄连、大黄、玄胡、乌梅、三七、厚朴、党参、黄芩、地榆等在体外抑制Hp生长作用均较羟氨苄青霉素、铋剂、甲硝唑等为强,这对根除Hp防止溃疡复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总之如何研究正规系统地对PU患者治疗方案及防止PU治愈后的复发,也将是二十一世纪消化医师的一项艰巨任务.,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