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4期
编号:10694296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间变
http://www.100md.com 1996年4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4期
     1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市 210029

    2镇江医学院 镇江市 212001

    项目负责人
翁建新,210029,南京市,江苏省中医院 收搞日期 1995-04-11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肠上皮化生;中医治疗

    翁建新,单兆伟,周亚平.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间变.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4):239-240

    我们选择5年内患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30例,根据中医理论辨证结合疾病的临床特点运用协定处方治疗获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22例,女8例,年龄38岁-72岁,平均53.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年.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不适,嘈杂、吞酸、食欲减退、消瘦、乏力.全部病例都经过内镜检查作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1.2 方法 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指导下,采用一贯煎合左金丸两方之意拟定基础方,方药组成由:生地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甘杞子10g,赤白芍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当归10g,丹参10g,吴茱萸2g,川黄连3g,生甘草5g.①辨证加减:症兼脾胃气虚而见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细者加党参10g,炙黄芪10g,炒白术10g,减去麦冬、甘杞子;因胃阴不足而有中脘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临床症状者加玄参10g,全瓜蒌15g;因肝胃不和症见有胃脘胀痛、胸闷、嗳气者加炒柴胡5g,炒枳壳5g,佛手片5g.②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即中医的四诊辨证与实验室的局部检查相结合)灵活应用基础方: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固有腺体减少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因局部微循环障碍而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我们在临床观察到CAG患者临床有胸闷似窒、嗳气、胸骨柄处刺痛、脉细涩、舌质紫色或有紫斑.此一系列的宏观辨证符合中医的气滞血瘀病机转化过程.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能改善微循环以促进胃粘膜的营养供应.我们在应用基础方时适当加大丹参、赤芍的用量至各15g.如内镜报告见有CAG胃粘膜充血而临床又有口苦、口干、嘈杂吞酸等肝胃郁热症则重用清热散结的蒲公英15g,仙鹤草15g,并加大吴茱萸、川黄连的用量以抑肝和胃.如内镜见胃粘膜苍白而萎缩或以白相为主又见于上皮异型增生,结合四诊患者有四肢不温、胃部畏寒、胸闷、纳后发胀、大便溏薄等脾胃虚寒证则在基础方中加川桂枝5g,片姜黄10g.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复查病理报告由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转为轻度浅表性胃炎.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内镜复查胃粘膜萎缩性病变逆转为浅表性胃炎或轻度萎缩性胃炎,病理切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内镜复查胃粘膜萎缩性病变好转,活检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内镜复查及病理切片均无明显改善或自觉症状有改善,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复查内镜.

    2.2 治疗结果 痊愈1例(3.3%),显效15例(50%),有效12例(4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为93.3%.

    3 讨论

    本文的基本方着重于滋阴疏肝、清热化瘀.基本方中一贯煎药为主方,方中北沙参、麦冬和胃养阴,生地、甘杞子滋肝阴养胃液,当归养肝活血具有疏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另左金丸具有辛开苦降、泄肝和胃之功,重用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又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赤芍、丹参活血散瘀,达到清胃络之瘀热而祛瘀生新以逆转胃腺体萎缩之目的.蒲公英清热散结,蛇舌草清热解毒具有抗炎性增生作用,抑制细胞过度增长而预防本病之恶变.在应用基本方治疗过程中根据个体差异加减应用从而提高了对本病的疗效., http://www.100md.com(翁建新1 单兆伟1 周亚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