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寻医问药 > 诊疗室
编号:10755738
认识糖尿病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8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1.08
     认识糖尿病

    □副主任医师 王建华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尿中含糖,但这远远不能涵盖糖尿病的全部意义,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剖析一下现代社会的“新瘟疫”——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肥胖、膳食结构不合理及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6年重新修订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新标准规定:(1)凡具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2)虽然没有糖尿病症状,但若隔日两次血糖的化验结果均达到上述标准也可确诊为糖尿病。

    根据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不敏感)可将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前者因胰岛β细胞破坏致使胰岛素绝对缺乏;后者胰岛β细胞尚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但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慢性,意味着病情迁延难愈,不能根治,需要终身治疗;代谢性,主要是指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引起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全身性,是指糖尿病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和各种组织,导致心、脑、肾、神经、眼等主要器官的严重损害,致残或致死。

    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是防治糖尿病的五项基本措施,缺一不可。饮食疗法是糖尿病一切治疗的基础;运动疗法可降低体重,改善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药效;只有在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不能满意控制的情况下,方才考虑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并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客观依据;糖尿病教育对于丰富病人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有关的监测、治疗技术,提高病人长期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高危人群、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三步曲。高危人群是目前血糖正常,但有糖尿病易患倾向的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有巨大儿分娩史、肥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曾经血糖高或尿糖阳性者。高危人群进一步发展就表现为糖耐量减低,这个阶段病人血糖(主要指餐后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若再继续发展下去,将成为糖尿病。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程并非是不可逆的,只要早期发现,及早干预,完全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能使病情逆转。

    (咨询电话:0531-6954646转6803 专家门诊时间:周六上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