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2年第10期
编号:10693547
特发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测定 李富军,邹益友,张熙纯,沈守荣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年第10期
     李富军,邹益友,张熙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科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8

    沈守荣,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消化科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8

    湖南省科委基金资助科课题,No.1013-82

    项目负责人 邹益友,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143号

    电话:0731-4327165

    收稿日期 2002-05-22 接收日期 2002-07-24

    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前餐后乙状结肠动力变化情况.
, http://www.100md.com
    方法:利用结肠测压技术研究了8例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前餐后乙状结肠压力情况,并与5名健康人相比较.

    结果: 特发性便秘患者餐后乙状结肠动力指数明显较正常人低(P =0.014).

    结论: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着餐后乙状结肠动力的明显减低.

    李富军,邹益友,张熙纯,沈守荣.特发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测定.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0):1232-1233

    0 引言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他发生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其中有一部分便秘没有明确的病因,我们称之为慢性特发性便秘(idiopathic colonic constipation ICC).迄今为止,对于ICC的确切病因、病理生理学基础尚未完全清楚.国外有学者利用结肠测压技术观察到结肠动力的异常[1] .但由于技术及操作的的复杂性,目前此项研究仅限于实验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利用结肠测压研究ICC患者乙状结肠压力的变化情况,目的在于了解:(1)ICC患者乙状结肠压力与正常人比较有何区别;(2) ICC的发病与结肠压力变化的关系.(3) 结肠测压在诊断ICC方面的作用.
, 百拇医药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正常对照组5名,均为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2名,女性3名,年龄为17-53岁(平均33.8±15.3岁).具有正常的排便习惯,即每周便次不少于3次,每天便次不多于3次;没有胃肠道疾病病史;无腹部手术史;所有检查者均未服用影响胃肠道动力的药物;女性未怀孕.结肠传递时间(colonic transit time CTT)是通过钡条的排出时间来确定.其中4个CTT<1 d,1个CTT<2 d,属于结肠传递时间正常.

    1.1.2 便秘组 选择了8例严重便秘患者,其中7例来自于门诊,1例来自于住院部.1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年龄为16-66岁(平均48.5±17.3岁).参照Bassotti et al [1]的标准选择病例.患者CTT检查方法同前,照片时间在服钡条后1 d、3 d、5 d进行,按照 Martelli et al [2]的标准,如果患者在第5天时仍有20 %以上(多于4根)钡条存留于肠道内则被认为是结肠传递时间减慢.结果8个病例CTT均大于5 d.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乙状结肠压力测定 所有检查者(正常与便秘组)均分别于检查前36 h及12 h服用硫酸镁30 g进行洗肠,等粪便排净后来院检查.便秘患者于检查前2 d进食半流质饮食.所有检查者当天禁食.测压前停用所有影响结肠动力的药物至少3 d以上.测压仪为Pc-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检查仪(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采用8通道测压管,各侧孔之间相距10 cm,外径4.5 mm,内径0.8 mm,沿360度开口.分别采用0 mmHg和50mmHg标定,灌注压为200 mmHg, 水流速度为每个孔0.4 ml/min(2 h共需水200 ml左右).置管在结肠镜(电子肠镜Olympus公司产品,型号为CV-200)的配合下进行.患者置管后休息1h左右开始记录.记录(计算机描记,软件为 Polygram lower GI version 6.40)分两个部分,先记录1h左右空腹状态下乙状结肠动力,然后进食含1 000 Kcal热量的标准餐,其中脂肪占热量的50 %,碳水化合物占30 %, 蛋白质占20 %,这种标准餐曾被证明能明显刺激结肠的运动[2] .进餐时间均在10 min之内.然后继续记录2 h左右餐后乙状结肠动力情况.记录结束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观察测压管在结肠内的位置情况.在本实验中,13例患者均未发现测压管在肠道内有移动的现象.
, 百拇医药
    1.3资料分析 所有波形分析均采用双盲法.结肠动力以分钟动力指数表示(motility index MI),MI=平均波幅×压力持续时间.干扰波除外.在MI的计算中,只有波幅大于20 mmHg的压力波才计算在内.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MI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

    2 结果2.1 餐前、餐后乙状结肠运动情况 禁食状态下正常人与ICC患者乙状结肠均处于静止状态,无明显收缩活动,偶有一些低幅非推性收缩波,未见高幅推进性收缩波(high amplitude propagated contractions HAPCs),两组MI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503).进餐后数分钟之内(<5 min),二组患者乙状结肠动力均明显增加.正常人餐后乙状结肠运动的增加以小幅非推进性运动波为主,波幅在50 mmHg左右,并且记录到HAPCs,最高波幅在300 mmHg以上;移动距离在10cm以上(两个侧孔),有的甚至超过20 cm;向肛端运动,未见有逆蠕动的现象.HAPCs发生的同时,患者有腹胀欲排便的感觉,持续数十秒钟后消失.ICC患者餐后乙状结肠动力的增加虽也以非推进性运动波为主,但这种非推进性运动波的波幅多>50 mmHg,有的甚至于>100mmHg,但无明显推进性,亦未记录到HAPCs.正常人餐后MI要较ICC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0.014).
, http://www.100md.com
    表1 正常人与ICC患者一般资料与乙状结肠动力情况
组别n平均年龄(岁)性别(男∶女)餐前(MI)餐后(MI)
正常组533.8(17-53)2∶3122.9± 60.0363.5± 118.2
便秘组848.5(16-66)1∶7100.7± 54.1b194.3± 92.1a


    aP =0.014;bP =0.503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结肠测压是近年开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结肠测压更能准确动态地反映结肠的运动情况.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外开展得比较多,但在国内开展得相对较少.24 h结肠测压研究发现:(1) 结肠的运动主要表现为非推进性收缩运动和推进性收缩运动,非推进性收缩运动与肠内容物的充分混合、吸收有关,而结肠内容物向下运动则主要依靠推进性运动;(2) 结肠运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性,夜间结肠运动受抑制,白天结肠运动增加[3] ;(3) 结肠运动受进食的影响,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胃结肠反射”,这种反射多发生在进食后1-3 min之内[4] ,可持续2-3 h之久[5].本研究通过对8例ICC患者乙状结肠测压并与5例健康人相比较后发现:ICC患者与正常人在禁食状态下,动力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503),说明二者餐前乙状结肠动力无明显差别.餐后二组都出现了乙状结肠动力明显增加(多在进食后5 min之内).正常组以推进性运动为主,波幅在50mmHg之间,同时伴有HAPCs,5名正常人共记录到13个HAPCs.ICC患者出现的收缩活动中,大于50 mmHg者较多,有的甚至大于100mm但无推进性,这在以往文献中未曾见有类似的报道.Garcia-Olmo et al [6]和Bazzocchi et al [7]曾观察到ICC患者结肠内推进性运动减少,非推进性运动增多,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考虑ICC患者存在着非推进性运动增多增强.当然这尚属推测,因我们实验中采用的测压管各侧孔之间相距10 cm,不排除这些收缩活动传递距离较短(<10 cm)而未能记录到他推进性的可能.另外,8例ICC患者无1例出现了HAPCs,与Bassotti et al [1] 的研究相一致 .说明ICC患者结肠内HAPCs的发生频率明显较正常人少.
, 百拇医药
    总之: (1)ICC患者存在着餐后乙状结肠压力的明显减低;(2) 便秘患者结肠传递时间的延长可能是因为结肠节段非推进性运动增多和/或HAPCs减少所致.(3)结肠测压对于特发性便秘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4 参考文献1 Bassotti G,Gaburri M, Imbimo BP, Rossl L,Farroni F,Pelli MA,Morelia A. Colonic mass movements in idiopathic

    chronic constipation. Gut 1988; 29:1173-1179

    2 Martelli H, Deroede G, Arhan P, Dornic C,Faverdin C. Some parameters of large bowel motility in normal man.
, http://www.100md.com
    Gastroenterology 1978;75:612-618

    3 Narducci F,Bassotti G,Gaburri M, Morelli A.Twenty-four hour manometric recording of colonic motor activity in

    healthy man.Gut 1987;28:17-25

    4 Pfeifer J,Agachan F,Wexner SD. Surgery for constipation. A review.Dis Colon Rectum 1996; 39: 444-460

    5 Bassotti G, Betti C, Imbimbo BP,Polli MA, Morelli A.Colonic motor response to eating: A manometric investion
, http://www.100md.com
    in proximal and distal portions of the viscus in man. Am J Gastroenterol1989;84:118-122

    6 Garcia-Olmo D, Sanchez PC.Patterns of colonic motility as recorded by a sham-fecaloma reveal differences

    among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chronic constipation. Dis Colon Rectum 1998;41:480-489

    7 Bazzocchi G, Ellis J,Villanueva-Meyer J, Jing J, Reddy SN, Mena I, Snape WJ Jr. Postprandial colonic transit and motor

    activity in chronic constipation. Gastroenterology 1990;98:686-693, 百拇医药(特发性便秘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测定 李富军,邹益友,张熙纯,沈守荣)
  • 查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