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4275
她的时间属于患者,她把青春献给了患者,为了患者她可以倾其所有,她就是---天使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0日 《现代护理报》 2003.04.10
     她的时间属于患者,她把青春献给了患者,为了患者她可以倾其所有,她就是---天使王玲

    1月20日,在广东省177医院年终评功评奖会上,出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在没有预选名单的情况下,该院10名支部书记代表本支部成员,不约而同地一致推荐该院血液科主任王玲荣立三等功。几十年来,王玲把医院当家,把患者当亲人,以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成为了广大患者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在她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只要患者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对她来说,患者的需求就是“命令”。

    采访王玲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笔者来到177医院血液科,王玲正在为一位患者做手术。于是笔者便先和科里的郑护士长聊了起来。谈起主任王玲,郑护士长觉得有说不完的故事。平时王主任几乎没有休息日,不管是否有事,每个双休日她都要到医院来查房。她常说:“医务工作者的时间应该是由患者来决定。”只要患者需要,每次她都是随叫随到。就说去年“五一”吧,王主任原打算趁假期陪老母亲到桂林看看。80多岁的老母亲眼睛快看不见了,她想趁母亲还能看见东西时让她多看几眼外面的世界。可5月1日下午,科里一位恶性淋巴瘤患者突然病情恶化。
, 百拇医药
    接到科里的电话,王主任和母亲正在去机场的车里。为了不影响老母亲的情绪,王主任到机场后悄悄打了电话给妹妹,让她陪母亲去了桂林,自己则立即返回医院,直到5月4日患者病情稳定后她才回家。

    多年来,王玲把自己的时间几乎都献给了患者,今年50出头了仍未成家。1994年父亲去世后,老母亲一人住在广州东山区,孝顺的王玲一直想多陪陪母亲,但为了那些更需要她的患者,她只能默默地对母亲说“对不起”。1998年2月的一天深夜,上海某单位驻广州办事处马先生4个月大的女儿,因肺炎高烧不退住进了血液科。值班医生经过紧急处理后仍没有使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看着女儿烧得通红的小脸,马先生不由得对着医生发起了脾气。值班医生只好打电话给正在东山区陪伴母亲的王玲,王玲闻讯后,立即“打的”回到科室。待孩子病情平稳后,天已快亮了。

    ●在她的生活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是她追求的人生目标。

    在王玲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的是一堆堆有关血液病方面的书籍和光盘。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王玲几乎订阅了国内所有关于血液病的书籍和专业杂志。1998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期间,为了及时留存学术资料并较好地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她不惜花掉自己多年的积蓄,用13000多元购买了一台手提电脑,并上了网。经过刻苦钻研,她的医疗技术不断突破。1998年6月,科里收治了一名乳腺癌患者,病人入院时癌细胞已全身转移,生活不能自理,某大医院已判定她最多只能活两个月。王玲根据病情实施了大剂量化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病人高质量存活了三年多,病人及家属都说王玲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
, 百拇医药
    王玲刚来177医院时,医院血液专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科医生,没有实验室,只能诊治一些简单的血液病。现在在她的努力下,血液科已经达到了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并成功开展了新生儿的监护治疗、白血病及实体肿瘤的大剂量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骨髓移植等新项目。在她撑起的外围血干细胞移植这片绿荫下,先后有10多名癌症患者死里逃生。

    ●在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患者,每位患者她都视为亲人,为了患者的微笑她可以倾其所有。

    15时10分,记者见到了匆匆走进值班室的王玲。刚坐定,王玲就直奔主题:“您需要问我哪些问题,尽管说。”节奏之快,让原先还想先拉拉家常、套套近乎的笔者几乎陷入被动。和王玲刚聊上几句,一位年轻的护士进来报告说,化疗用的“白消安”没有了。“什么?!”慢声细语的王玲突然眉头紧锁,满面焦急。“今天一定要准备好,明天病人骨髓移植一定要用的!”王玲拿起电话就打。当听到是电脑出错,药房里仍有这个药时,她才长长舒了口气,眉头也舒展了开来。
, 百拇医药
    王玲常对科室的医务人员说:“当医生就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时刻想着患者,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王玲心里,患者就是自己的亲人,每位患者都被她牵挂着,为了患者她可以不计个人得失,倾其所有。王玲早期曾从事烧伤抢救工作,在进行人造皮肤的研制过程中,为寻找一种止痛效果好的中草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王玲竟数十次在自己身上制造创面,亲身体验镇痛效果,好几次她都疼得几乎昏了过去,现在她的腿上仍留有许多疤痕。

    科里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她们的主任生活非常清苦,为购买房改房已借了几万元的债,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除了一台旧电视,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然而,她却花费上万元购买了用于钻研业务的书籍、电脑;休息时“打的”赶回医院救治病人的车费,她也从未向公家报过一分钱;对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她还常常自己掏钱帮助他们。1997年3月的一天,江西革命老区的一位农民,带着他患白血病的儿子慕名来到177医院,王玲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见左右无人,将一个500元的“红包”塞到王玲的口袋里,看着老人充满期望的目光,王玲考虑到患者家属的心理,没忍心当面退回。安顿好病人后,她立即把那500元钱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出院时还差800元钱,而且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王玲知道后,主动“借”了1000元给他们。老人临走时流着泪对王玲说:“王主任,你对我们真是太好了,你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马上科里还有一个讨论会,时间非常紧,请问您还有什么问题吗?”15点20分,笔者按计划才采访完两个问题,谈兴正浓,王玲却婉转地下了“逐客令”。一位与王玲共事多年的医生这样评价王玲:“因求学错过婚姻的最佳年龄后,在王玲的生活里,医院就是她的家,患者就是她的亲人,她已把自己的满腔挚爱倾注在每位患者的身上。”

    走廊上,看着王玲匆匆的背影,笔者眼前渐渐幻化出一位圣洁美丽的“天使”形象。近日,笔者了解到,王玲已经坚持把自己的立功名额让了出来,她推荐了一名年轻勤奋的医生,对王玲来说患者的微笑就是对她最好的奖励。

    □杨卫国朱海滔,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