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054551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8日
     可以预计,这类学术研讨会将会对我国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我国科技界能充分注意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被称为「生物学史上划时代工程」的人类基因图谱测序将于今年年中完成,届时,研究会进入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后基因时代」。据从日前在沪召开的东方科技论坛上获悉,中国科学家已在这个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主要工作是阐明一些已知基因的功能,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基因组序列变异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后基因时代」,中国科学家已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以上海肿瘤研究所顾健人院士为首的「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涉及肿瘤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录、细胞凋亡等基因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发现一些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糖尿病及慢性合并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通过对钢厂冶炼工、电焊工长期跟踪发现,携带一种名为CYP2DL基因者易发生锰中毒。中科院上海细胞研究所和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还设计出最新的基因芯片。

    据统计,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一千八百五十篇,其中去年近三百篇,遍及医学各领域,并向药学、环境医学和法医学渗透,研究手段与水平与国外相差无几。与会科学家表示,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

    1、我国首家DNA序列公共数据库开通

    我国首家自主开发的核酸(DNA)序列公共数据库(BIOSINODATABASE)于7月3日上午九时正式上网试运行,并同时开始接受我国核酸序列的注册登记。

    面向全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核酸序列数据库是由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资助的一个生物信息学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承担开发任务。经过约3个月开发、测试,该项目已于7月初完成了第一期工作。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将在系统启动后将率先逐步向公共数据库提供十多万条核酸序列数据。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赵国屏副院长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公开数据库,希望此次开通的核酸序列公共数据库能够为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公共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副主任李亦学介绍,此次上网运行的核酸序列公共数据库作为中国生物信息集成数据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配合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等一系列基因组研究项目而开发的。其宗旨是为了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和合作。此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核酸序列注册号;提供核酸序列相关信息的登录;提供基于本数据库的同源性搜索;提供序列信息的保护功能;提供基于电子邮件的提交方式。其中给出唯一的与注册时间相关的注册号,将非常有助于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注册号表示了将研究成果提交公共数据库的先后,即确认由谁首先测定了该序列。该数据库将在年底前进入正式运行的阶段。

    2、生物信息学新进展

    计算机技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应运而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生物信息学,该学科包含了两个交叉领域的工作:用于建立现代生物学所需信息系统框架(支持生物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工具和通讯网络)的研究开发工作,即传统意义上的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旨在理解基本生物学问题的基于计算的研究工作,即计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研究(Bioinformatics and Genome Research)系列会议于1990年开始举办,1997年6月11~12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举办了第六届国际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研究年会,年会的主要议题包括正在出现的新技术、基因的功能分析、新的数据工具和制药先导的基因和蛋白质发现[1]。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生物谷严正声明:转载生物谷文章请注明来自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