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编号:10622732
经络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31日 中医药战略地位研讨会论文汇编六
     张维波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一、研究背景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医整体观的物质基础,并且是针、灸、按摩和导引等中医外治疗法的理论基础,有经络才有针灸的辨证选穴,才有针灸这门学科。面对全世界日益增多的针灸工作者和成千上万的治愈病例,人们越来越迫切地希望知道经络是什么以及针灸治病的原理。因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经络的研究就一直成为科学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的经络研究兴起于七十年代对循经感传现象(PSC)的研究,这一现象的发现初步证明了在人体纵行分布的经脉线的存在,随后对经脉线的一系列物理测定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人体这些纵行的经脉线的实质是什么。

    一类观点认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就可以完全解释这些经络现象,因而不必再引进什么新的、未知的结构了。但循经感传慢速性、可阻断性、双向传导特性等很难用神经的性质作出解释,经脉线的低阻抗等物理特性就更不用说了。因此,经络实质不仅要考虑神经,还要考虑神经以外的其它生物学结构。
, 百拇医药
    1952年,日本学者藤田六郎提出了经络实质的脉管外体液路径假说,另一位日本学者高野千石进一步指出,这些路径上的组织渗透性(组织对液体流动的渗透导通能力)应该较高,并且可造成低电阻和高声传导,以上假说作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经络假说可以解释很多经络现象和特性,但其基本假设--经脉线的高渗透性(低流阻)未经实验验证。笔者于1992年提出了与该假说非常接近的经络组织液流体通道假说,并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提出了组织液(脉管外体液)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即如果经脉线下存在连续的低流阻(高渗透),则存在向经脉线和沿经脉线的组织液流动,前者对组织液中的分子起到流体性约束的作用,后者则对分子有主动输运的作用,因此具备了通道的性质。该动力学模型将藤氏假说又推进了一步。随后在1995年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对该假说进行了实验验证,使用扫描流阻测定法、组织液压波传播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这是首次在外周经脉线上发现的具有通道性质的实在结构。1997年出版《经络是什么》一书,1999年在台湾出版《中医经络的科学探索》一书,2001年5月29日《健康报》第六版对该研究进行了整版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百拇医药
    二、研究综述 生物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可以流动的细胞外液又分为脉管内流动的血液和淋巴液及在组织间质中流动的组织液,组织间质对组织液流动的阻力称为流阻(hydraulic resistance, HR)。笔者首先运用国外的Levick方法和改进的Guyton方法对经脉线的流阻进行了测量,发现其平均流阻较低,但不能对低流阻的部位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因此笔者根据差压式流量计和WIN针头(国外用于测量组织液压)原理,自行研制了扫描式的流阻测量装置,并在小型猪和人身上的经脉线一带(动物身上为低电阻线)成功地探测到一系列明显的低流阻点,进一步运用组织液压波传播测量方法,证明了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最后在低流阻中注射同位素锝99,用r闪烁照相机拍摄到清晰的沿低流阻点连线单向运动的同位素轨迹,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经脉线的组织渗透性和组织液压及其针刺作用的研究”和随后的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循经低流阻通道及其信息传递特性的研究”两个国家级课题中,对循经低流阻通道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一)循经低流阻通道分布的观察

    使用双压力传感器连续流阻测定仪对小家猪躯干部位的循经低流阻通道进行了环身测定。结果表明,低流阻通道的分布与经脉线的分布特征比较接近,不同于已知其它结构,与十四经脉关系密切。

    (二) 使用复频率电阻抗法对循经低流阻通道体液成分的测量

    使用双频体液测定仪对小家猪的左右胃经(76对点)肾经(56对点)和任脉(18对点)上的低流阻通道上和左右侧1至2厘米的对照点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循经低流阻通道与周围的组织比含有较多的细胞外液(组织液),而细胞内液量差异不大。

    (三)针刺对人体和小家猪循经低流阻通道影响的观察

    1)针刺对人体循经低流阻通道流阻影响的观察

, 百拇医药     使用两导单传感器流阻测定仪对10例健康人胆经小腿段的30个水平进行了针刺前后流阻的比较,使用双传感器连续流阻测定仪分别对三只小家猪13条循经低流阻通道的低流阻点和旁开高流阻对照点的流阻进行了针刺前后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可以选择性地疏通人体和小家猪的循经低流阻通道,使其阻力减小。

    2)针刺对循经低流阻通道体液的影响

    使用四电极阻抗测定仪对12例健康人的心包经和经外对照点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针刺可使心包经循经皮肤阻抗降低,而经外阻抗变化不大,说明针刺导致经脉上组织液量的增加。

    通过以上研究,说明针刺可对循经低流阻通道进行调整,使其流动阻力减小,具有“疏通经络”的含义,其机理可能是针刺通过轴索反射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滤出液(组织液)增加,导致流阻的降低。本研究反证循经低流阻通道有可能是经脉的实质或实质之一。

    (四)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液压特性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使用双传感器连续流阻测定法确定小型猪的循经低流阻点,然后关闭电磁阀,使用单传感器,变成WIN组织液压测定。结果表明,低流阻通道比对照区低1.44 mmHg,(P<0.005)。表明可能存在由经脉外指向经脉的压力梯度力。另外发现,低流阻通道压力平衡时间较短,说明通道的液体扩散较容易,进一步证实了低流阻通道的液体导通特性。

    (五)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物质传输功能及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1)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低流阻通道的水运动

    使用瑞士AGA-782 型红外热像仪对小家猪的循经低流阻通道进行了注射热水观察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注射点出现一定程度的循低流阻通道移动的红外轨迹;应用PET正电子照相机观察到4条膀胱经和两条肺经和两条心经正电子循经迁移轨迹,初步说明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传递水液和葡萄糖营养物质的物质传输功能。

, http://www.100md.com     2)使用凝胶模型法对经络生物物理特性的模拟研究

    曾经在传统经脉线上发现多种生物物理特异性,为研究其机制,使用了物理模型法。在一个用琼脂制成的凝胶模型上用电阻丝加热制造一个溶胶通道,在凝胶中包埋多股金属丝,待凝固后抽出,再注入生理盐水,制成盐水通道。使用双压力传感器流阻仪对两种通道的流阻进行测定;使用5kHz恒流四电极方法对两种通道的阻抗进行测量;使用激振器在通道的一端产生一个约50Hz的振动,在通道另一端用晶体拾音器检测振动信号,对两种通道的声音传导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水通道可表现出低流阻特性,而溶胶通道没有低流阻特性;盐水通道和溶胶通道都可表现出低电阻抗的特性,而前者的低电阻更为明显;盐水通道有较好的声传导,而溶胶通道未显示出特异的声传导。

    结论:经脉线上的生物物理特异性可能是由于经脉线下的组织中含有较丰富并且连续分布的组织液, 其主要成分为盐、水和蛋白质。以往发现的经脉线生物物理特异性与此结构有关
, 百拇医药
    (六)任脉水分穴低流阻点注射速尿剂对水肿动物利尿作用的研究

    通过猪的耳缘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2000ml, 制成急性水肿模型,然后分不同实验日在猪的水分穴低流阻点、静脉和足三里穴注射速尿剂,其中水分穴速尿为后两者的半量,另外,在水分穴低流阻点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注射后2小时内每隔15分钟的尿量,四组各作8只猪,共32猪次。结果表明,水分穴低流阻点注射速尿的排尿效果显著高于足三里穴及水分穴注射生理盐水(P<0.05),与静脉注射速尿组无显著性差异, 两者的排尿高峰均在15~30分钟,比另两组快。结果表明,循经低流阻通道注射药物有较快和较强的药效,有可能应用于临床。

    [研究结果概述以上研究表明,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分布具有经脉分布特征,它同时也是组织液分布较丰富的体液通道;针刺可增加此通道的组织液量和降低流阻,有疏通此通道的作用。另外,初步证明循经低流阻通道有一定的组织液压梯度,可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可表现出低电阻和高声传导的经络特性,从循经低流阻通道注射药物具有较快和较强的药效。
, 百拇医药
    三、研究前景

    循经低流阻通道的研究是近年来首次针对经络实质进行的一项研究,其难度很大并要冲破种种习惯思维和非议,这是所有新理论诞生所不可避免的,但真理最终会显示出它的唯一性。自从笔者的《经络是什么》一书出版后,许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表示该思路与他们通过临床体会到的经络相吻合,国内复旦大学经络组和武汉大学经络组的研究也都在向这一思路靠拢。在国外,西班牙的Kovacs在2000年Eur Radiol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皮下注射同位素锝99形成的线性迁移路线与一种毛细的特殊连续通道有关;美国佛蒙特州大学医学院的Langevin在2002年底发表于The Anatomical Record的文章指出,经络与结缔组织有密切关系。种种迹象表明,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经络实质的研究上已经走得很远,一场国际间的科学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揭示经络实质的最终步骤是给出经络通道的形态学图像,这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后冲刺。由于组织间质中的细微结构不象有形的细胞结构,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很难显示,目前包括笔者和国外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在内,均未能提供这一结构的形态学依据。实际上,如果经络的形态可以用常规技术获得,经络的实质早就被人发现了。根据目前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经络的形态是有可能被显示出来的,但需要对相关实验技术作重大改进。目前整个经络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科研经费匮乏,这一冲击科学顶峰的行动有待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