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1891
面对“社区送健康”,要防商业陷阱 “老慢病”小心受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健康时报》 2004.04.01
     相当一部分市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在社区里“送健康”活动中做完所谓的体检以后,都被检查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疾病。不过没关系,有早已准备好的“治疗仪”等着您搬回家呢。价格虽然不菲,但是它能“包治百病”,关键是没有丝毫的副作用。再看宣传品上使用者的康复历程,一些心急的大爷大妈已经禁不住对号入座了。但是在掏钱买下以后,使用一段时间并未收到宣传的效果,再按照小广告上的电话索赔,已经是人去屋空。

    有权威统计表明,像这种在社区或者宾馆、饭店等服务性场所变相销售医疗器械和药品的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百姓的权利,此类举报在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的投诉举报中,占50%以上。为此,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专门印制了《药品医疗器械知识问答》,把这些生产企业和经营人员惯用的销售形式按照特点归类总结,以此提醒老年慢性病人擦亮双眼,避免陷入社区违法推销的陷阱。

    第一种是故弄玄虚。某些生产企业或经营人员对就诊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然后指出身体的某些疾病,并推荐他们提供的被称作“治疗仪”的医疗器械进行治疗。“义诊”人员往往采取收费治疗或销售产品等方式进行宣传。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治疗仪”根本就没有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注册审批,没有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本身根本没有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许可证,不具备合法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资格。
, 百拇医药
    第二种是欲擒故纵。某些生产企业或经营人员开展免费试用活动,一些居民经过多次试用之后,往往由于不好意思再免费使用下去,就购买了产品。结果在购买以后,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发觉没有达到宣传的疗效。药监部门接到举报以后,同样发现了同上面类似的问题,一些企业往往不具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许可证,宣传的产品也没有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注册审批。

    第三种是单刀直入。某些生产企业或经营人员直接上门推销“治疗仪”,一般采取先免费试用,接着推销的模式。这些产品的特点是价格不菲,但销售人员只给收据,不开发票。虽然满口承诺实行“三包”,但是当产品出现问题以后,再打电话已经联系不上原来的销售人员。给维权带来困难的是,往往由于购买者没有正式发票而被“治疗仪”的生产厂家拒之门外,而没有发票也成为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的“拦路虎”。

    第四种是巧立名目。一些企业在庙会、大型综合商场设有销售专柜,再通过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销售产品。一些企业请一些所谓的专家进行电话互动式咨询,以患者的名义宣扬自己的产品疗效如何神奇,如何包治百病,进而推销产品。还有,以所谓慈善协会、扶贫工程专家协会等名目众多的形式进行宣传销售。而这些带有官方、行业、协会色彩的组织往往没有生产或者经营医疗器械的资格。

    第五种是欲盖弥彰。有些企业在社区内进行活动,往往并非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宣传销售,而是使用医疗器械产品对就诊者进行体检,在博取了患者对诊断结果的信任以后,进而推销其它产品。药监部门还发现,一些企业宣传销售的产品并不属于医疗器械,根本不具有对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对医疗器械和民用产品的划分做出明确规定,如气血循环机、远红外内衣等产品都不属于医疗器械产品范畴。

    为了给百姓健康消费维权护航,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健康维权送法进社区”活动做大,市民一旦发现涉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可以拨打举报电话:010-84551493/1495/1496。,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李海清)